突尼斯东南部加贝斯磷酸盐化工厂近期气体泄漏事件引发公众健康担忧,当局寻求中国技术支持修复设施并治理排放。
该产业占国家出口重要份额,但污染成本已成经济负担,此举旨在平衡环保与增长。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突尼斯生意经”系列第8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突尼斯加贝斯化学综合体作为该国磷酸盐产业核心,自1972年投产以来,已成为外汇收入关键来源。
该工厂位于Ghannouch工业区,年加工磷矿资源支撑全国出口经济,雇佣约3万名工人。
2025年10月,一起气体泄漏事件导致Chatt al-Salam小学数十名学生出现呼吸道症状,引发当地抗议和罢工。
该事件凸显磷产业在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间的长期张力,当局已转向中国寻求技术援助,以修复生产单元并降低排放。
磷酸盐产业是突尼斯矿业支柱,与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竞争激烈。
该国磷矿储量丰富,主要出口初级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加贝斯工厂贡献显著,但排放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污染物导致周边海域污染和健康问题增多。
官方数据显示,工厂周边癌症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支出随之上升。
2025年5月,类似排放事件已记录在案,影响当地渔业和旅游业,后者曾是加贝斯经济补充。
抗议于10月初启动,持续一周以上,参与者包括居民和工会成员,如突尼斯总工会(UGTT)分支。
该工会于10月21日组织总罢工,要求改善环境治理。
抗议焦点为Shatt al-Salam区域的生产单元,2017年政府曾承诺拆除部分设施,但执行未完全落实。
经济分析显示,全面关闭工厂将导致3万就业岗位流失,放大失业率(全国已超15%),并削弱出口收入,该产业占GDP约2%-3%。
为化解困境,突尼斯装备部长Salah Zouari于10月18日与中国驻突尼斯大使Wan Li会晤。
讨论内容包括修复Shatt al-Salam单元、优化气体排放系统及根除泄漏源头,以终结区域污染。
Zouari表示,此举旨在恢复生产并符合环保标准。
中国作为全球磷化工主要生产国,具备烟气脱硫和零排放技术出口经验,此合作契合“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非经济纽带。
从财经视角,该援助可视为突尼斯产业升级策略。
磷酸盐加工属高污染行业,传统模式依赖低成本运营,但全球绿色转型压力上升。
邻国摩洛哥已投资环保磷肥生产链,提升竞争力。
突尼斯若引入中国技术,可实现减排同时维持产能,潜在降低医疗和生态修复成本(估计每年数亿美元)。
转型后,工厂或转向高端肥料出口,增加附加值并创造技能型就业机会。
然而,合作细节尚未明晰,包括资金规模、时间表及公众参与。
民权活动家Rim Thabet指出,需加快研究并纳入社会对话,以避免抗议升级。
政治分析师Mondher Thabet分析,此转向反映突尼斯多元化伙伴策略,减少对欧美技术的依赖。
总统Kais Saied政府强调经济主权,该援助或强化中突贸易(2024年中突贸易额超20亿美元)。
经济成本评估显示,污染已侵蚀产业效益。
加贝斯旅游业因海滩污染衰退,渔业产量下降20%以上。
居民Saber Ammar等抗议者强调,工厂就业贡献有限,本地受益不足。
工会行动凸显劳工权益与环保的交汇,若罢工延长,将进一步拖累工业区产出。
长远看,此事件考验突尼斯资源型经济转型。
磷产业需从初级出口向可持续链条演进,中国援助提供技术路径,但成功依赖政策执行。
政府承诺咨询地方议会和民社组织,制定包括健康保障的康复计划。
观察人士认为,若无明确机制,环境风险或持续影响投资吸引力。
中非合作背景下,此案具示范性。
中国企业海外环保项目经验丰富,可助力突尼斯融入全球绿色供应链。
Thabet分析师强调,需设定减排目标与监测指标,以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
磷产业竞争加剧,突尼斯失误成本高企。
当前,抗议渐缓,但工厂排放问题未决。
10月27日,罢工影响渐消,当局推进中方技术评估。
加贝斯经济复苏取决于平衡增长与可持续性,该合作或成转折点,推动产业从污染负担向价值创造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