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5亿美元的中沙铝业合资投资,正在改写中东铝产业格局。沙特铝业巨头ALUPCO与中国香港亚铝集团(亚铝)共同宣布,将在利雅得建设中东最大铝深加工基地。该项目不仅是中国制造能力向“沙漠王国”的又一次迁移,更标志着中东铝下游产业迈入新的增长周期——能源成本低、基建旺盛、绿色转型加速,铝加工的“黄金时代”正悄然来临。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沙特生意经”系列第403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从原铝到高附加值:中沙合资撬动产业升级
沙特本土铝挤压龙头企业ALUPCO与中国亚铝集团(亚铝)签署主框架协议,投资额高达5亿美元,在利雅得打造中东最大的铝深加工产业基地。该项目规划占地150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首期30个月内完成,预计新增就业岗位超1800个。
项目主要覆盖三大领域:
1.铝型材挤压(extrusion):一期产能10万吨,全面投产后达20万吨;
2.太阳能光伏边框制造:年产3000万件,可支撑25吉瓦新光伏装机;
3.模块化装配建筑(MiC)系统:年产3万套住宅模块。
亚铝旗下子公司AluHouse与MacMetal将全面参与项目建设与技术输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沙特“Vision 2030”计划下的重要工业支柱之一——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可持续建筑领域的本地化制造。
亚铝集团副主席兼AluHouse董事长邝志荣表示:“这一项目复制了中国成熟的铝加工产业基地模式,将带动中东、北非乃至欧洲、美国市场的增长,同时深化中沙制造业合作纽带。”
二、中东铝产业的“后冶炼时代”
中东是全球能源成本最低的地区之一。阿联酋、巴林、沙特、阿曼和卡塔尔五国的原铝产量占全球总量约9.1%,长期以来以出口原铝锭为主。然而,随着能源转型和产业多元化政策推进,这一地区正加速向铝产业链下游延伸。
以沙特为例,其东部的拉斯海尔(Ras Al Khair)铝冶炼厂是全球最大单体冶炼项目,年产量达74万吨。如今,这一“原铝之城”正延伸出新的价值链——通过合资项目,将冶炼环节产出的铝液直接输送至挤压、轧制、合金化生产线,实现产业集约化布局。
正如沙特国家工业发展中心(NIDC)矿产与金属部门主管Mahmoud Al-Asmari所言:“铝深加工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沙特从资源型经济迈向高附加值制造的关键一步。”
三、中国铝企的全球版图延伸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生产国与消费国,2024年原铝产量突破4100万吨,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但在铝型材、汽车轻量化材料、光伏结构件等领域,中国企业正面临产能过剩与出口壁垒的双重压力。
因此,“走出去”成为中国铝加工企业的必然选择。亚铝集团是其中的代表。成立于1990年的亚铝总部位于广东肇庆,长期为中国国家大剧院、“鸟巢”、迪拜哈利法塔等地标建筑供应铝型材。凭借其先进的智能挤压设备与低碳制造体系,亚铝连续多年跻身中国铝型材十强企业,并获得多项绿色认证。
业内人士指出,亚铝的“南下”沙特,是中国铝加工产业国际化布局的又一标志性事件。与其单纯出口成品,不如在原料充足、能源低价的地区建立制造基地,实现从“中国制造”向“全球智造”的战略转型。
四、政策红利叠加:Vision 2030的绿色驱动力
沙特“Vision 2030”提出,要在2030年前将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15%,并将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扩大至58.7吉瓦。铝产业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铝不仅是建筑与交通基础材料,更是光伏、储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核心金属。与钢相比,铝具备轻质、高强度、可回收等特性,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材料。
中国与沙特在这一领域的合作正快速深化。2024年,中沙两国签署多项能源与新材料合作备忘录;亚铝—ALUPCO合资项目的落地,正是这类合作的具体化体现——既助力沙特本地制造业升级,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打开新市场。
五、从光伏到模块建筑:铝加工的三大新赛道
1. 光伏铝框市场高速增长
根据市场机构数据,全球光伏铝框市场2024年规模约151.7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266.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9.7%。随着中东、非洲光伏项目快速推进,铝框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沙特计划到2030年新增超过25吉瓦光伏装机,ALUPCO-亚铝项目的年产3000万套光伏边框,恰可满足这一市场缺口。
2. 模块化建筑系统(MiC)成新蓝海
中东正掀起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利雅得“新未来城”(NEOM)、红海度假区等项目均采用模块化装配式建筑方案。亚铝旗下AluHouse在香港机场第三跑道、澳门横琴口岸等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此次进入沙特,或将带动MiC系统在中东的本地化应用。
3. 智能挤压与低碳制造
此次合资项目采用智能机器人生产线与绿色制造体系,将成为中东首个大规模智能铝挤压基地。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这将推动整个中东铝加工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为沙特打造“工业4.0样板工厂”。
六、低能耗+高附加值:中国企业的新利润公式
中东地区的能源电价普遍低于中国约40%-60%,而运输、土地和政策成本也具有优势。中国企业若能在当地实现原料就地加工,不仅可显著降低单位成本,还能避免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潜在出口壁垒。
据测算,在沙特生产的铝型材,其碳排放强度可低至每吨4吨二氧化氮,而中国平均约为12吨二氧化氮。未来在欧美市场的碳关税体系下,中东制造的低碳铝产品将更具价格竞争力。
七、从沙特到阿联酋:区域协同效应初现
沙特、阿联酋和巴林正形成中东铝产业的“黄金三角”。阿联酋全球铝业(EGA)年产原铝超240万吨,巴林的Alba炼厂年产超150万吨,沙特的拉斯海尔冶炼厂则是全球最大单体项目。三国若能通过政策协同与产业配套,共同推动下游加工产业集群,将有望改变全球铝产业地理格局。
中国企业的进入为这一进程提供了新变量。除亚铝外,近年已有多家中国铝加工设备、型材企业在迪拜和达曼设立销售与服务中心。未来,若形成“中国技术+中东能源+全球市场”的产业模式,中东有望成为继中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铝加工中心。
八、挑战与前景:从“项目落地”到“产业共赢”
尽管机遇广阔,挑战亦不容忽视。首先,中东市场对环保与能效标准要求严格,中国企业需适应当地的认证体系与劳工法规。其次,当地市场规模仍处培育阶段,短期内难以完全吸收新增产能。再次,文化与管理差异可能影响项目的本地化进程。
然而,从长远看,沙特正成为“全球绿色金属”新高地。国际能源署(IEA)预计,全球可再生能源相关金属需求将在2030年前增长三倍以上,其中铝将成为最受益金属之一。
九、结语:中沙共建“低碳金属新丝路”
从冶炼到深加工,从光伏到装配建筑,中沙两国正在以铝为媒,重塑全球制造业版图。沙特的资源与政策优势、中国的技术与产业体系,两者的叠加,正在孕育一个全新的“中东制造”时代。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沙特的能源和市场,加上中国的技术和管理,将共同铸造铝产业的新丝路。”
未来十年,随着中东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中国铝加工企业或将在这片沙漠上,找到下一个腾飞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