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与常州华美达签署2260万美元投资协议,在西坎塔拉建设年产5000吨面料、500万套家居套件及100万套汽车地毯的服装厂,预计创造1500个就业岗位,90%产品出口。
这一合作背后,既是埃及政治经济稳定吸引外资的缩影,也折射出中企加速布局中东产业链、应对全球贸易变局的深层逻辑。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128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2025年8月18日,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总局正式宣布与常州市华美达毯业有限公司达成一项总投资2260万美元的合作协议。
双方将在埃及西奈半岛的西坎塔拉工业区(Qantara West)共建一座集家纺与服装制造于一体的大型工厂。
根据官方声明,该工厂规划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设计年产能包括5000吨面料、400万套家居套件及100万套汽车地毯,其中90%的产品将直接出口至国际市场。
项目预计将创造1500个直接就业岗位,进一步推动埃及本地就业与出口创汇能力。
SCZone主席瓦利德·贾迈勒·丁在签约后表示,西坎塔拉工业区目前已吸引32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8.222亿美元,总占地面积约209.7万平方米,累计提供4.56万个直接就业岗位。
该区域正被重点打造为纺织、成衣及配件的综合生产基地,依托其毗邻苏伊士运河港口群的地理优势,以及“工业区+港口”的一体化布局,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
值得注意的是,瓦利德特别强调,埃及近年来通过强化政治稳定性与经济政策连续性,显著提升了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我们正持续推动优先领域的投资落地,尤其是纺织产业链的本地化——从原材料到面向全球品牌的成品制造,目标是将埃及打造为中东地区纺织制造的核心枢纽。”
他透露,西坎塔拉近期还将有多个工厂及基础设施项目投产,配套的技能劳动力培训与投资激励政策已同步落地。
常州华美达的“出海”逻辑:从江苏到中东的产业链延伸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合作的主角——常州华美达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中国江苏省,是一家品纺织品的全产业链企业。
对于选择埃及西坎塔拉作为海外生产基地,行业分析指出,这既是中企应对全球贸易环境变化的主动布局,也是对埃及“中东制造门户”潜力的认可。
近年来,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如红海航运风险)、欧美市场关税壁垒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中国纺织企业寻求在海外建立本地化产能,以降低供应链成本并规避贸易风险。
埃及凭借其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地理位置、苏伊士运河带来的物流优势,以及近年来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对接的政策红利,成为中企“出海”的热门选择之一。
此次合作并非个例。近年来,埃及凭借稳定的政治环境(如2024年新宪法公投后政局进一步巩固)、优惠的外资政策(如经济区企业所得税减免、出口补贴)以及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高度契合,已成为中国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重要投资目的地。
仅在纺织领域,此前已有多家中国企业落地埃及,形成从棉花种植到成衣制造的完整链条。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埃及不仅是低成本生产基地,更是辐射欧洲、中东市场的“跳板”——通过苏伊士运河港口,产品可快速进入欧盟(享受关税优惠)及中东富裕国家市场。
而对于埃及来说,引入中国成熟的纺织产业链技术与管理经验,不仅能提升本地工业化水平,更能通过出口创汇缓解外汇储备压力,实现“双赢”。
随着此次常州华美达项目的落地,业内预计将有更多中国纺织及配套企业关注埃及市场。
一方面,埃及政府正计划进一步开放经济区政策,吸引高附加值制造业;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中国技术+埃及制造+全球市场”的合作模式或将成为中企国际化拓展的新范式。
对于探索中东市场的中国企业而言,埃及西坎塔拉工业区的成功案例,或许正是观察区域投资机遇的一个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