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新能源车产业爆发,关键矿物资源成为大国博弈焦点。坐拥全球75%磷矿储量的摩洛哥,正吸引中韩电池巨头数百亿美元投资,欲打造非洲首个电动汽车电池全产业链中心。
但面对物流短板、国际竞争与本土整合难题,这个北非国家能否真正崛起为“非洲宁德时代”?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摩洛哥生意经”系列第90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摩洛哥押注磷酸铁锂,中资巨头抢滩非洲电池蓝海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狂飙突进的背景下,一场围绕关键矿产与电池供应链的全球角力悄然上演。
而一个常被忽视的北非国家——摩洛哥,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战略地理位置,悄然站上风口,有望成为非洲乃至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产业链的新枢纽。
据国际能源咨询机构BMI-Fitch Solutions在2025年8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非洲拥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用于电池和电动汽车的关键矿物储量,其中摩洛哥一国便坐拥全球磷酸盐储量的约75%。
磷酸铁锂(LFP)电池因安全性高、成本低、寿命长,正成为新能源车企(尤其是中国品牌)的主流选择。
而磷酸铁锂电池的核心原材料之一,正是摩洛哥极具优势的磷矿资源。这也意味着,谁控制了磷矿,谁就掌握了LFP电池话语权的一把钥匙。
二、中韩电池巨头数百亿押注,摩洛哥成投资热土
摩洛哥不仅拥有资源,更具备强大的工业基础与物流能力。其现代化工业园区、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全球重要货运枢纽——丹吉尔地中海港(Tanger Med),共同构成了吸引全球电池产业链企业的“黄金三角”。
2024年以来,摩洛哥不断传出重磅投资消息:
1. 宁德时代合作伙伴国轩高科于2024年6月宣布追加13亿美元投资,在摩洛哥建设两座全新超级电池工厂,而此前该公司已在2023年投资64亿美元布局该地。
2. 中国锂电材料企业如中伟新材料、华友钴业等已纷纷落地。
3. 广东豪美新材与凌云工业联合成立的电池包壳体合资企业,以及贝特瑞集团投资3亿美元于2024年4月投产的阴极材料工厂,进一步完善了当地产业链。
这些巨头扎堆涌入,不仅看重摩洛哥的资源优势,更看中其作为进入欧洲市场的跳板——摩洛哥与欧盟签署有自由贸易协定,产品出口享受零关税。
三、从“资源提供者”到“工业链霸主”:摩洛哥的雄心与挑战
摩洛哥的目标远不止于出口原材料。该国正力图构建从“磷矿开采—材料加工—电池制造—回收利用”的全链条闭环,推动产业垂直整合,从而提升附加值、掌握定价权,并创造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岗位。
摩洛哥政府高层与产业界人士多次公开表示,要将该国打造成“非洲的电池谷”,甚至对标中国的宁德时代与德国的巴斯夫。
然而,梦想并非没有阻碍。
1. 物流与基础设施瓶颈
尽管丹吉尔地中海港是全球效率最高的货运港口之一,但摩洛哥整体物流体系仍难以完全匹配大规模、高时效的电池材料运输需求。此外,与欧洲及全球市场的铁路与内陆连接仍显薄弱。
2. 全球竞争白热化
中国、美国、欧洲均将电池供应链视为国家战略安全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电池产能中占据超70%份额,而欧盟也通过“绿色新政”与本土补贴政策强势入局。
摩洛哥虽拥有资源,但若无法快速提升技术、制造与标准话语权,将难以摆脱“原材料供应国”的定位。
3. 产业链整合难度大
从矿石到电池,中间涉及数十个高精尖工艺环节,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摩洛哥目前虽吸引了不少材料与部件企业,但在电池组装、电芯制造等核心环节仍依赖外资,本土企业参与度有限。
四、中国企业的机遇与挑战:摩洛哥是跳板还是陷阱?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摩洛哥提供了一个进入非洲与欧洲市场的绝佳跳板。
一方面,摩洛哥与欧盟的自贸协定意味着产品可以零关税进入5亿人口的欧洲市场;另一方面,摩洛哥政局相对稳定,投资环境友好,且中摩关系近年来持续升温。
但风险同样存在:
1. 地缘政治因素:欧美正推动关键矿产供应链“去中国化”,摩洛哥作为美国“非洲战略伙伴”及欧盟近邻,其对外资政策可能受到国际关系变化影响。
2. 本地化与合规要求:摩洛哥正逐步提高环保、劳工与税收合规要求,中企需做好长期运营与本地融合的准备。
3. 产业链协同难题:若无法与当地政府、企业形成深度绑定与技术转移,中国企业可能面临“孤军深入”的局面。
五、结语:未来十年定胜负,摩洛哥能否成为“非洲宁德时代”?
BMI-Fitch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将是全球电池与电动汽车产业格局定型的关键期。资源国如摩洛哥,若能成功实现从“原料输出”到“高端制造”的跃升,将有望在全球新能源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摩洛哥不仅仅是一个投资目的地,更是一块试金石——它考验着中资企业的全球布局能力、本地化适应力与产业链整合智慧。在这场关乎未来能源话语权的大棋局中,摩洛哥正成为非洲大陆上最值得关注的战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