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解槽杀入中东:中电丰业沙特建厂,千亿绿氢开闸
中国电解槽杀入中东:中电丰业沙特建厂,千亿绿氢开闸

中国电解槽杀入中东:中电丰业沙特建厂,千亿绿氢开闸

在北京大兴国际氢能产业园的中电丰业总部,一纸沙特合资协议正在改变中东绿氢版图。

2025年11月,中电丰业(Hygreen Energy)与沙特GECI联合宣布成立Middle East Electrolysers Company,成为首家在中东实现电解槽本地化制造的中国企业。

这不仅是中国电解槽企业“出海”最具标志性的一步,也预示着中东正以成本、技术、交付能力三重优势,加速抢占全球需求最迫切、规模最庞大的绿氢市场之一——中东。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中东生意经”系列第170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沙特本地化落子:中电丰业首开先河

2025年11月,中电丰业与沙特绿色电极工业联合会(GECI)正式成立合资公司Middle East Electrolysers Company,总部设在沙特东部省份,目标直指沙特、海湾国家及更广大的中东和北非(MENA)市场。合资公司将设立独立研发中心,并与沙特大学合作培训本地工程师,全面推进技术转移与本地含量提升。

GECI首席执行官Abdulrahman Al Wahtani透露,双方已启动五年业务计划与长期路线图,未来将在沙特境内择址建设制造基地。

这意味着中电丰业认可沙特强大的工业基础与清洁能源的远见领导力,并将在这里建立专属研发中心,培训沙特工程师,与国立大学合作推动创新。

这不是中电丰业第一次“出海”,却是最有战略意义的一次。此前,公司已在西班牙规划5GW碱性电解槽产能、在智利布局项目,而沙特合资项目首次把“制造”而不仅仅是“交付”搬到了需求端门口。

对沙特而言,这笔合作同样关键。GECI此前已与西班牙Jolt Solutions合资建设电极工厂,此次牵手中电丰业,标志着沙特正系统性补齐电解槽这一绿氢产业链最核心的短板。

沙特能源部支持下的国家氢能战略明确要求本地化比例持续提升,中电丰业的项目正好踩在政策红线上。

二、从1%到36%:中国电解槽海外订单爆发式增长

过去三年,中国电解槽企业的海外订单曲线几乎呈垂直上升。2022—2024年,中船派瑞氢能出口订单连续三年100%增长;2024年全年,中国电解槽中标1909MW,其中国内1226MW、海外683MW,海外占比从2023年的约1%飙升至36%。

中东正成为这波出口潮中最亮眼的增量市场。2024年以来,阳光氢能中标阿曼320MW绿氨项目,氢辉能源、隆基氢能等企业相继在沙特、阿曼、摩洛哥拿到订单。未势能源、协氢新能源、苏州鑫思创、上海电气等企业也在沙特、阿曼、阿联酋签署加氢站、氢能无人机、风电+氢能等合作协议。

伍德麦肯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中国电解槽产能已占全球约60%。海外项目开发商越来越倾向直接采购中国设备,已落地的海外订单超过200MW(约40台1000Nm³/h碱性电解槽)。

更关键的是,中国碱性电解槽系统价格仅为欧洲同类产品的1/4—1/3,PEM电解槽也比海外便宜20%—40%,在同样满足CE、ASME等国际认证的前提下,性价比优势压倒性。

欧洲客户愿意支付溢价换取“本地品牌”,但中东客户更现实:他们需要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把吉瓦级项目落地。中国企业恰恰能做到“2025年下单、2026年投产”这种欧洲厂商难以企及的交付节奏。

三、中东绿氢版图:78GW电解槽需求待爆

中东与北非(MENA)地区正在绘制全球最激进的绿氢蓝图。

中信建投研报显示,2030年该地区规划绿氢产能780万吨,对应电解槽累计需求约78GW,目前仅完成3—4GW,2025—2030年年均需求约12GW,复合增长率64%。其中:

1. 沙特:NEOM绿氨项目2.2GW电解槽已完成财务关闭,2026年投产,2030年前仍有扩容空间;ACWA Power另规划4.4GW。

2. 阿曼:计划2030年绿氢100万吨以上,电解槽需求约15GW,已启动多轮土地招标。

3. 阿联酋、埃及、摩洛哥均发布百万吨级目标。

中东的最大杀手锏是“绿电成本”。当地年均光照2500—3000小时,光伏度电成本可做到1美分/千瓦时以下,远低于欧洲的3—5美分。测算显示,即使算上液化、运输、气化全链条成本,中东绿氢运抵欧洲鹿特丹的到岸价仍可做到27.63元/kg,较欧洲本地生产便宜9—12元/kg。

这种成本优势让中东国家敢于把88%以上的绿氢用于出口,目标直指欧洲、日本、韩国每年800万吨绿氢+477万吨绿氨的进口缺口。

而电解槽,正是把廉价绿电变成廉价绿氢最关键的30%的设备成本。中国企业此时进入,恰逢其时。

四、技术、成本、交付三重护城河

中国电解槽企业能在中东迅速站稳脚跟,靠的是三张王牌。

第一张是全技术路线覆盖。中电丰业同时掌握碱性(最高3000Nm³/h、PEM最高300Nm³/h、AEM最高100Nm³/h三条路线,可根据项目对响应速度、压力、成本的不同需求灵活匹配。沙特吉瓦级项目倾向大容量碱性,中东高温高尘环境又需要更耐用的PEM或AEM,中国企业可以“一站式”解决。

第二张是成本与规模化能力。中电丰业潍坊基地已达2GW/年,2025年扩至5GW;隆基、阳光等头部企业产能也均在5—10GW级别。欧洲主流厂商年产能在百兆瓦级,交期动辄2—3年,中国企业普遍能做到12—18个月。

第三张是“交钥匙”能力。300多个全球项目、26国本地化团队、8国常驻办事处,让中国企业在中东这种政治、宗教、文化复杂的环境里也能快速响应售后、培训、备件等需求。而欧洲厂商往往需要额外找本地伙伴,层层加价、拖延工期。

正是在这三重优势下,中电丰业才能说服GECI把“制造”而不仅仅是“组装”放在沙特——这意味着最高等级的技术转移与信任。

五、结语与展望:从“卖设备”到“建生态”

中电丰业沙特合资工厂的开工,只是中国电解槽企业中东布局的起点。接下来,预计更多中国企业会复制“技术授权+本地合资+研发中心+人才培养”的模式,把工厂、工程师、供应链一起搬到中东。

当78GW电解槽需求在2025—2030年集中释放时,中国企业已占据全球60%产能、36%海外订单份额,再加上本地化制造带来的关税、物流、政策红利,份额继续扩大几乎是确定性事件。

更长远看,中东可能成为中国氢能企业从“卖设备”到“建生态”的试验场:把电解槽、光伏、储运、加氢站、绿氨合成全产业链打包输出,最终形成以中国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中东—欧洲—东亚绿氢贸易走廊。

在全球绿氢竞赛中,中国企业已从跟随者变成领跑者。而沙特东部省份那座即将拔地而起的电解槽工厂,正是这一历史性拐点的坐标原点。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