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油田招标启动:中国油企埃及深耕十年如何再揽新机遇
埃及油田招标启动:中国油企埃及深耕十年如何再揽新机遇

埃及油田招标启动:中国油企埃及深耕十年如何再揽新机遇

2025年11月7日,埃及石油与矿产资源部正式启动红海四区块国际招标,投标截止至2026年5月3日。

这不仅是埃及向上游前沿扩张的最新举措,更为深耕当地十年之久的中国企业敞开新门。

中国油企从西部沙漠到苏伊士运河,已形成勘探、生产、工程全链条布局,随着埃及持续优化产量分成机制与基础设施,中国参与度将大幅跃升,助力其巩固东地中海能源枢纽地位。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139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红海招标重启:前沿区块与R因子新政

埃及此次招标由南部谷地石油控股公司(Ganope)通过埃及勘探与生产门户平台(EUG)组织,涵盖红海西北部RS-1至RS-4四个海上区块,总面积待公开但属深水未开发区。

数据室已于公告当日开放,国际企业可获取地质与地震数据集,投标截止2026年5月3日中午12时(当地时间)。

石油部长卡里姆·巴达维在2025年阿布扎比国际石油展览会(ADIPEC)上强调,此轮招标系埃及部战略首支柱,旨在吸引外资进入“处女地”与深水区。核心创新在于引入基于R因子(收益-成本比)的产量分成模型,该机制根据投资风险与回报动态调整分成比例,相较传统固定比例更具灵活性,降低企业前期负担。

红海作为新兴含油气盆地,地质潜力巨大。埃及近年在地中海发现Zohr等巨型气田,证明东地中海碳氢资源丰富;红海则属裂谷型盆地,类似也门与苏丹产区,勘探程度低但成藏条件优越。招标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包括LNG终端扩容与炼厂现代化,旨在将埃及打造成连接非洲、地中海与中东的综合能源枢纽。

此轮招标紧随埃克森美孚年内第四次地中海深水区块收购,显示投资者信心回暖。成功中标将注入新资本,加速红海钻井campaign,并为后续前沿盆地开发奠基。

二、中国企业深耕路径:从收购到全产业链

中国企业在埃及油气布局起步于2010年代初,已从单一资产收购演变为勘探、生产、工程与装备制造全覆盖,累计产量与权益储量显著。

1. 联合能源集团(UEG)

联合能源系深耕埃及油气产业的中国企业典型代表。该香港上市独立油企2019年收购科威特能源后入手埃及市场,目前持有5个特许区权益,2024年毛产量达2.2万桶油当量/日。

其中,联合能源在Burg El Arab与West Wadi El Natrun区块持股100%并作业,Area A、Abu Sennan分别持70%与25%。

2024年联合能源完成对Apex International Energy收购,后者拥有西部沙漠8个陆上特许区,2024年权益产量超1.1万桶油当量/日,勘探面积逾3500平方公里。

交易后联合能源埃及总毛产量跃升至3.9万桶油当量/日,跻身埃及十大生产商。埃及内阁近期批准Apex特许区协议合并,新财税条款改善投资回报,释放增强采收率与扩边潜力。

2. 振华石油

振华石油则是最早在埃及“吃螃蟹”的中企之一。

该公司旗下NPIC项目涵盖AESW、NWG与EG三个区块,权益分别为35%、50%与50%,后者两区块由振华作业。三区块探明地质储量1.33亿吨油当量,年产130万吨,处于早期稳产阶段。

2020年Assil油田C83-2井测试日产2000桶,新增2P储量约600万桶,证实断块扩边空间。振华自2014年起通过Amir合资公司参与埃及上游,计划增资提升原油产量。

3.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

在下游与工程领域,**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CNCEC)**表现抢眼。

2025年该公司与红海国家石化公司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区(SCZONE)签署红海石化项目框架协议,中国化学拟参股并参与高达85%的EPC合同融资。

该综合体距Sokhna港仅10公里,采用先进炼厂与蒸汽裂解装置生产乙烯、丙烯及聚乙烯、聚丙烯等,首批基础设计合同已于4月由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见证签署。

今年内中国化学子公司天辰工程(TCC)另签三份近10亿美元合同,涵盖纯碱、金属硅与生物乙醇生产,助力埃及减少进口并本地化战略产业。

4. 中国宏华集团

更具标志性的合作发生在装备领域。

2023年7月,中国宏华集团与埃及石油总公司合资成立的“埃及石油HH钻机制造公司”,在苏伊士省Ain Sokhna港下线首台“埃及制造”的2000马力陆地钻机。这台设备投资650万美元,90%零部件本地化生产,不仅缓解了埃及对进口钻机的依赖,更通过技术转移培养了本土技术团队。

埃及石油部长直言,这是“中埃经济合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制造技术向埃及转移的成功范例”。

三、未来展望:中企如何把握红海机遇?

新一轮红海招标对中企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一方面,深水勘探需要更高的技术门槛(如深海钻井平台、地震勘探精度)与资金实力,国际巨头(如埃克森美孚、BP)已占据部分先发优势;另一方面,埃及政府通过财税改革(R因子机制)、基础设施升级(LNG终端扩容)与本地化政策(鼓励装备制造合作),显著降低了外资进入的隐性成本。

对中企来说,可重点关注三大方向:一是技术协同,联合国内海工装备企业(如中海油服、中集来福士)提供“勘探-开发-装备”一体化解决方案,突出性价比优势;二是经验复用,借鉴振华石油在埃及的本地化运营模式,通过合资公司绑定本土合作伙伴,降低政策风险;三是产业链延伸,结合中国化学在石化下游的优势,提前布局红海油气资源的深加工合作,提升项目整体收益。

从更宏观视角看,埃及正致力于成为连接非洲、地中海与中东的“能源枢纽”——其天然气产量已占地中海区域35%,LNG出口覆盖欧洲多国;而红海盆地的开发一旦突破,将进一步巩固这一地位。

中企的深度参与,不仅关乎单个项目的商业回报,更是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从“资源获取”向“技术+标准输出”转型的关键实践。

随着2026年5月投标截止日的临近,一场围绕埃及“新边疆”的能源博弈已悄然开启,而中企显然已做好准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