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座由欧盟资金支持、中国能源工程集团承建、沙特企业操盘的一吉瓦级风电项目悄然并网。
这一被中国官方媒体高调宣称为“一带一路”标杆的项目,却让欧盟陷入尴尬。当欧洲纳税人的钱资助了中国的工程与声誉,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中东生意经”系列第150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1. 欧盟资金+中国工程:中亚风电背后的“无声胜利”
2025年初,中亚地区迎来了一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能源工程——装机容量高达1吉瓦的巴什-江埃尔迪(Bash-Dzhankeldy)风电项目正式投入运营。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被媒体称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典范的项目,并非由传统的中国政策性银行出资,而是主要依赖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等欧盟金融机构的贷款,由中国能源工程集团(CEEC)承建,沙特电力巨头ACWA Power负责开发。
这一项目不仅是中国工程能力再次“出海”的成功案例,更折射出当前国际基建合作中一个日益凸显的新趋势:欧盟资金、中国企业、中东资本三方合力,共同推进海外项目。
但这也让“战略自主”的欧盟陷入“出钱出力却难获声誉”的尴尬境地。
2. 欧盟的尴尬:出钱,却难获名
尽管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及欧洲投资银行(BEI)等机构为该项目提供了超过54%的资金支持,其中包含来自法国、德国等欧盟成员国的公共资金。
但项目从宣传到落地,却鲜见“欧盟制造”的标签。
相反,中国媒体新华社发布视频,将其作为“一带一路”中乌合作的典范大加宣传。
“最大的问题在于,欧盟资金并未为欧盟自身带来相应的声誉回报——而这正是‘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计划希望解决的问题。”欧洲智库RAND Europe的中国项目主任Francesca Ghiretti指出。
欧盟于2021年推出“全球门户”战略,旨在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通过提供所谓“透明、绿色、基于规则”的投资,争夺全球基建话语权。
然而,在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第三方市场”,欧盟资金与中国工程“同床异梦”的现象却愈发普遍。
3. 新模式下的“一带一路”:从贷款到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项目的融资结构也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策略转变。
“自2016年以来,中国政策性银行直接提供高风险贷款的模式已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与多边开发银行、国际资本及当地政府的协同融资。”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ODI)专家Elena Kiryakova分析称。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中国企业赢得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38个运营国中约13%的公共部门合同,金额远超其他地区。
在欧盟以外的国家如格鲁吉亚、塞内加尔和突尼斯,中国公司也获得了超过10亿欧元的多边融资项目合同。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南方电网于2024年7月收购了ACWA Power旗下可再生能源平台RenewCo的35%股份,而沙特主权财富基金控制的ACWA Power则持有其余股份。
这一资本合作,使得该项目不仅具有中沙两国的战略意义,也深度嵌入了欧盟的资金体系。
4. 中沙协同:绿色愿景与经济布局
对于沙特而言,这一项目是其“2030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石油美元”投资海外可再生能源,实现经济多元化。
而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一带一路”绿色转型的实践,也是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分散风险、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一步。
“能源清洁化是中沙合作的重要基石,”卡塔尔全球战略研究所(GISR)中国与中东关系专家Naser al-Tamimi表示。“沙特希望借助中国的技术与工程能力,而中国则通过沙特的资本,进入中亚与非洲等新兴市场。”
事实上,不止乌兹别克斯坦,在埃及、南非等地,由ACWA Power与阿联酋Masdar主导的多个大型风电、光伏项目背后,也频现中国EPC(工程总承包)企业如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的身影。
5. 欧盟的战略盲点:如何应对“中国执行、欧洲出资”?
然而,对于欧盟而言,这种“你出钱,我建设”的模式却带来了战略上的两难。
一方面,欧洲纳税人资金支持的项目,最终被中国公司执行并宣传为“一带一路”成功案例,削弱了欧盟“全球门户”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欧洲企业并未在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设备供应和工程实施环节,中国企业几乎包揽了绝大部分EPC合同。
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尽管有11个项目使用了来自欧洲公共资金的融资,但承建方仍为中国企业。更令欧洲产业界担忧的是,这种模式可能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当年中国低价光伏产品曾重创欧洲本土产业。
“我们不希望风电行业步太阳能的后尘,”欧洲风能协会(WindEurope)工业事务主管Phil Cole虽未直接评论乌兹别克斯坦案例,但对罗马尼亚某风电项目中使用中国产风机表达了担忧。
“如果欧洲资金最终推动的是中国设备的全球扩张,那与我们倡导的‘欧洲制造’背道而驰。”
6. 未来趋势:从竞争到竞合?
尽管欧盟试图通过“全球门户”塑造自身的全球基建领导力,但在实际操作中,面对中国强大的工程执行力、中东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快速、高效、低成本项目的需求,欧盟的“价值观外交”正面临现实挑战。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沙特与欧洲资金共同推动的风电项目,既是“一带一路”倡议适应新国际格局的缩影,也是全球基建合作进入“竞合时代”的真实写照。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无疑是进入中东、中亚乃至欧洲市场的黄金机遇;但对于欧盟来说,如何在不放弃价值观的同时,提升自身在“第三方市场”中的竞争力与话语权,仍是一道待解的战略难题。
当欧盟资金悄然流入中国承建的项目,当沙特资本与中国工程在中亚联手,当欧洲的绿色愿景被中国的执行力实现——这场横跨欧亚大陆的能源合作,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一方主导,而是多股力量交织下的竞合博弈。
对探索中东及中亚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警钟:在“一带一路”走向全球的2025年,如何平衡国家战略、商业利益与国际规则,将是决定未来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