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国际赢得伊拉克气田大单,中国企业抢滩伊拉克能源市场
中工国际赢得伊拉克气田大单,中国企业抢滩伊拉克能源市场

中工国际赢得伊拉克气田大单,中国企业抢滩伊拉克能源市场

中工国际近日赢得伊拉克西巴气田前端工程设计(FEED)合同,标志着中国企业在伊拉克能源市场再下一城。在美企因安全问题撤离的背景下,中国公司加速布局,引发全球关注。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81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2025年8月15日,伊拉克巴士拉省西巴气田传来重磅消息。

中国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AMCE)成功获得由科威特能源公司(Kuwait Energy)授予的前端工程设计(FEED)合同,将为该气田的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这一合同不仅凸显了中国企业在全球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也折射出伊拉克油气行业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变迁。

西巴气田位于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省,是该国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开发项目之一。

由科威特能源公司领衔的财团负责运营,项目旨在提升天然气产量,满足伊拉克国内能源需求并推动出口。

此次FEED合同由中工国际子公司——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IPPR)具体执行,涵盖地质勘探、可行性分析、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建筑设计及成本评估等一系列咨询服务,堪称西巴气田运营中心建设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伊拉克油气领域的布局持续加速。

据统计,中国公司已控制伊拉克约三分之二的油气资源,管理着近240亿桶的原油储量,日均原油产量高达300万桶。

2024年,埃克森美孚退出伊拉克西古尔纳-1油田,运营权转交中国石油(PetroChina),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企业在伊拉克的强势崛起。

而就在上个月,巴格达与中资企业洲际油气签署了洲际油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图巴油田开发合同,计划将产量提升至20万桶/日。

相比之下,美国企业因安全顾虑和地缘政治压力逐步撤离伊拉克。

S&P全球在2024年底指出,在华盛顿与北京围绕伊拉克油气资源的博弈中,中国正占据上风。美国企业对伊拉克高风险和腐败环境的敏感性,使其难以维持长期投资,而中国企业则展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战略耐心。

中工国际作为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企业,自200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外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工程经验。

此次中标西巴气田FEED合同,不仅为其在能源工程领域再添亮眼成绩,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企业在中东市场的技术和服务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伊拉克的能源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伊拉克最大贸易伙伴和原油进口国,双边贸易额在2024年上半年已达270亿美元,预计全年将再创新高。

中工国际赢得西巴气田FEED合同,是中国企业在伊拉克油气市场扩张的又一力证。在全球能源版图重塑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凭借技术实力与战略布局,正逐步改写中东能源格局。

然而,随着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未来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区域稳定,仍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