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埃央行签署金融合作协议,深化本币结算与数字货币协作
中埃央行签署金融合作协议,深化本币结算与数字货币协作

中埃央行签署金融合作协议,深化本币结算与数字货币协作

2025年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签署谅解备忘录,旨在推动双边金融合作、本币结算及央行数字货币领域的创新合作。

这一协议标志着中埃经济关系迈向新高度,为两国贸易投资提供新动能。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114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1.   背景

2025年7月10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与埃及总理马德布利的见证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与埃及中央银行行长哈桑·阿卜杜拉在开罗签署了《中国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关于双边金融合作、推动本币结算及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数字创新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下简称“MoU”)。

此次协议涵盖货币政策框架、金融市场、支付系统等领域的经验交流与信息共享,重点推动人民币和埃及镑在双边贸易与投资中的使用,并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及数字支付系统的合作。

2.   中埃合作

中埃两国自1956年建交以来,经济关系持续深化。中国是埃及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138亿美元,同比增长8.5%。

埃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国家,近年来吸引了大量中国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能源和制造业领域。

2024年,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埃及国民银行签署10亿美元贷款协议,支持埃及中小企业发展,凸显了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密切合作。

此次MoU的签署正值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也是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之际。协议不仅深化了两国央行在监管、支付系统和金融技术领域的协作,还顺应了全球去美元化趋势,通过推动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降低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

3.   协议核心内容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以下领域展开合作:

(1)  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

加强货币政策框架、风险管理和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交流。这对埃及尤为重要,其近年来推进汇率自由化和银行体系现代化改革,需借鉴国际最佳实践。

(2)  本币结算

推动人民币和埃及镑在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减少对美元等第三方货币的依赖。

据报道,中国银联与埃及银行公司(EBC)同期签署协议,计划将人民币支付服务覆盖埃及80%的超市、加油站和景区商户,并推动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在埃及的应用。

(3)  央行数字货币与数字创新

双方将开展CBDC研发、数字支付系统联通及信息交换合作。这与中国人民银行推动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一致,同时为埃及探索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

4.   经济影响

(1) 对埃及

埃及经济近年来面临外汇储备短缺、通胀高企和债务压力的挑战。2024年,埃及外汇储备仅为约400亿美元,远低于其外债规模。通过本币结算,埃及可减少美元需求,缓解外汇压力。

此外,中国投资的增加将进一步支持埃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2030愿景”目标,如新能源和智慧城市项目。银联国际与埃及银行公司的合作也将提升埃及的支付服务能力,为旅游业和零售业注入活力。

(2) 对中国

协议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实施。通过与埃及的合作,中国可在非洲和中东地区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增强金融影响力。此外,埃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为中国企业提供了进入非洲市场的战略入口。

5. 评论:机遇与挑战并存

此次中埃央行合作协议的签署,是两国经济关系深化的重要里程碑。从金融视角看,协议顺应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趋势。随着地缘政治紧张和美元霸权的争议加剧,越来越多国家倾向于通过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中埃合作不仅为双边贸易提供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结算方式,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了新动力。

然而,协议的实施面临一定挑战。

首先,埃及经济的不稳定性可能影响合作的推进。2025年,埃及通胀率预计仍将维持在15%以上,埃及镑汇率波动较大,可能制约本币结算的推广。

其次,两国金融体系的差异需要时间磨合,尤其是在数字货币和支付系统联通方面,技术标准和监管框架的协调至关重要。最后,地缘政治风险不容忽视。埃及需平衡与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关系,以避免外部压力影响合作进程。

6. 未来展望

中埃金融合作的深化为双方提供了互利共赢的机遇。

对埃及而言,这不仅是缓解经济压力的契机,也是推动金融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对中国而言,这是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又一进展。

未来,双方可进一步探索绿色金融、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及中小企业融资合作,为中埃经济关系注入更多活力。

随着全球金融体系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中埃合作或将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间金融合作的典范,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