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中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伊拉克石油资源成为焦点。中国企业通过“一带一路”框架,迅猛注入超100亿美元投资,主导油气开发,远超美国不足2%的份额;美方则押注透明改革,却难敌地缘乱局。
2024年10月,伊拉克设立本地化基金,加速多元化,凸显双雄角力下的机遇与隐忧。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90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伊拉克,这个连接伊朗、土耳其与海湾国家影响力的石油堡垒,正值后ISIS时代重生,却仍笼罩在中东乱局阴霾下。
自2017年12月击败ISIS以来,巴格达联邦政府与库尔德斯坦地区政府积极招商,试图从石油依赖中突围。2023年10月以来,叙利亚政权更迭、伊朗支持的什叶派武装袭击及潜在ISIS复燃,让投资环境摇摆不定。
石油仍是命脉:作为OPEC核心成员,伊拉克掌控全球近80%的石油储备,尽管可再生能源崛起,其能源话语权未衰。
这种脆弱稳定,为中美企业提供了重建切入点,也放大两国投资模式的碰撞——一方强调速效基础设施,一方追求长效治理,伊拉克能否借力双赢,成为中东北非能源格局的风向标?
回溯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美方多管齐下:先建军事基地稳固过渡政府,反恐援助随即跟进。
随后,世界银行与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通过“伊拉克快速援助计划”(IRAP)注入重建资金,并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促成货币改革与透明机制。
这些努力直至ISIS战败后,才真正激活私营投资。通用电气(GE)与贝克休斯等美企重磅入局能源领域:2020年12月,GE完成阿尔库杜斯电站改造,向全国电网输送125兆瓦电力;同时,与伊拉克电力部签约,提升12座电站46台燃气轮机的效能。
在石油上游,美企携手巴格达能源公司RASEP开发南部纳赫尔宾欧麦尔油田——福布斯称其或成全球最大油气田之一,预计日产30万桶原油与7000亿立方米天然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投资如沙漠风暴般迅猛,不惧乱世,凭借国有资本与“无条件”贷款,直击伊拉克痛点。
自2003年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即斩获首批外资油许可;2008年11月,CNPC中标35亿美元的阿尔阿达布油田开发合同,至2014年跃升最大外资玩家。
“一带一路”倡议下,自2015年起中国对伊投资逾100亿美元,使伊拉克成第四大受惠国。2019至2023年,中国稳居伊拉克最大出口目的地,99.3%为原油。
典型如2019年20年期100亿美元“油换基建”协议:伊拉克日供10万桶原油,换取中国基础设施援助;2021年,又签石油换建千所学校的合同。
华为等国企扩展触角:电信现代化、太阳能提案齐上阵,甚至投资联邦与库尔德斯坦大学教育,培养本地人才。S&P全球估算,中国企业掌控伊拉克油气项目7.27%,遥遥领先。
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非干涉”——中国外交部反复强调维护伊拉克主权完整,避免美式军事遗产的包袱,这或成其在中东的战略优势。
这种中美路径的分道扬镳,不仅考验伊拉克的平衡艺术,更搅动中东北非能源版图。
伊拉克认为,美方模式虽缓慢,却注入知识转移与创业活力;中国速效基建则解燃眉之急,如道路、住房与电力——夏季缺电达12小时的窘境,正待此类注入。
若伊拉克能融合两者,如2024年10月与埃及埃尔塞韦迪电气合作的“本地化基金”,推动非石油战略项目多元化,便可筑牢反腐壁垒、设立主权财富基金,转化石油红利为民生福祉。
反之,大国竞争或放大区域不稳:伊朗势力渗透、什叶派袭击频仍,恐让投资成地缘筹码。伊拉克若成功,或为中东北非他国树“共赢”范式——在沙下暗涌的权力角逐中,石油不止是燃料,更是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