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的南部沙漠地带,一场“水与油”的隐秘较量正悄然升级。
2025年9月23日,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BOC)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CPPE)正式签署一份价值25亿美元的海水输送管道合同。
这一巨额协议,不仅标志着中国企业在中东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的又一重磅布局,更在当下美伊关系紧张、地缘冲突频发的背景下,引发国际市场对“石油版图重塑”的热议。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86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1. 签约细节曝光:950公里“海上命脉”直通五大油田
这份合同的核心,是伊拉克“共同海水供应项目”(CSSP)的关键一环:建造一条长达950公里的海水分配管道网络。
管道将从波斯湾抽取海水,经中央处理设施(初始容量500万桶/日,后续可扩至700-800万桶/日)净化后,输送至伊拉克南部核心油田群,包括鲁迈拉(Rumaila)、祖拜尔(Zubair)、西库尔纳1号(West Qurna 1)和2号(West Qurna 2)、马朱农(Majnoon),以及迈桑(Maysan)和迪卡尔(Dhi Qar)省的多个油田。
项目总工期54个月,由奥地利ILF咨询工程师公司监督执行。表面上看,这是一项环保工程——伊拉克石油开采高度依赖地下淡水注采维持储层压力,但长期抽取已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威胁农业和民生用水。
新管道将用处理海水替代淡水,预计每年节省数亿立方米宝贵资源。然而,业内人士直言,这背后是伊拉克石油产能“保卫战”:南部油田日产已超400万桶,若无稳定注水,产量恐下滑20%以上,直接冲击全球油价。
合同于8月通过招标授予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9月23日正式墨签,堪称“闪电落地”。BOC高层在签约仪式上强调,此举将“注入伊拉克能源复兴的新活力”。
而CPPE作为中国“一带一路”能源链条上的骨干企业,此前已中标多个中东管道项目,此次斩获25亿美元订单,更被视为北京在中东“基建外交”的又一力证。

2. 时效性炸裂:签约之际,美伊“石油制裁”剑拔弩张
签约时机敏感至极。就在一周前,美国国务院重申对伊拉克的“二次制裁”警告,指责巴格达与伊朗的能源合作“助纣为虐”。
伊拉克作为OPEC第二大产油国,年产油超4.5亿桶,却深陷什叶派-逊尼派内斗及库尔德自治区纷争,石油出口命脉屡遭威胁。中国此番入局,正好填补西方巨头(如壳牌、BP)因地缘风险撤资留下的真空。
更添冲突张力的是,伊拉克南部油田多由国际财团运营:鲁迈拉由英国BP主导,西库尔纳1号则有俄罗斯罗斯石油身影。中国管道若成,将直接“串联”这些敏感资产,潜在触动美欧利益。
路透社援引匿名迪拜能源分析师称:“这不是简单基建,而是中国在‘石油水战’中下的一枚棋子。谁掌控注水,谁就握住伊拉克油田的开关。”有传闻称,美国已通过驻巴格达使馆向伊拉克施压,警告“任何与中国深度捆绑的项目都将面临审查”。
3. 深层博弈:中国中东“能源丝路”加速,中国企业“掘金”中东非
回溯2025年,中国对中东非投资已飙升至历史峰值。上半年,中国企业揽下埃及苏伊士运河扩建、沙特NEOM绿色氢能等超百亿美元订单。伊拉克作为“一带一路”桥头堡,此次管道项目或成“示范效应”:若顺利投产,可为周边伊朗、叙利亚油田提供技术输出路径。
但风险如影随形。中东乱局下,胡塞武装袭击红海航道已致全球油轮保险费暴涨30%。伊拉克本土,IS残余势力仍不时袭击油管线。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需在高温沙漠中铺设950公里“海上命脉”,安全成本或额外拉高10%。更棘手的是地缘“三角债”:伊拉克欠中国近60亿美元工程款,此单若拖欠,将考验中伊“铁杆”情谊。
25亿美元的海水管道,不仅是中伊合作的“及时雨”,更是中东石油博弈的“新战场”。在油价徘徊80美元/桶、全球能源转型呼啸之际,中国企业正以“水”为媒,悄然织就一张覆盖MENA的能源网。
未来54个月,这条管道能否平稳铺就?抑或卷入更大风暴?答案,或许藏在下一次美伊峰会,或红海的一次意外爆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