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中国德力玻璃集团在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SCZone)中埃泰达经贸合作区举行埃及生产基地奠基仪式,总投资约7000万美元,专注于高品质日用玻璃器皿生产。
这一项目不仅是德力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也标志着中埃产业合作迈向新高度,为埃及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113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1. 项目概况与战略意义
德力玻璃集团,始创于1996年,是中国A股上市公司(002571.SZ),亚太地区最大的家用玻璃工厂,产品涵盖家用玻璃、太阳能玻璃、包装玻璃等领域。
继成功运营巴基斯坦生产基地后,德力将目光投向埃及,计划投资7000万美元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建设一座现代化玻璃生产基地。
项目占地12万平方米,分两期建设,首期工程预计于2026年下半年投产,建成后日熔化量达350吨,首期将创造500个就业岗位,80%的产品将出口至中东、非洲及欧洲市场。
德力玻璃集团董事长施卫东在奠基仪式上表示,埃及作为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黄金枢纽”,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产业环境及开放的市场氛围,成为德力全球化战略的理想选择。
该项目将打造集研发、制造、深加工、包装、物流和出口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旨在提升埃及玻璃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
2. 中埃合作高效推进
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作为中埃合作的重要平台,为项目落地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建青在致辞中盛赞项目的“泰达速度”:7月1日项目获批,7月2日即举行奠基仪式,彰显了中埃合作的效率与活力。
他指出,该项目将为埃及创造大量优质就业机会,并推动玻璃制造技术升级,重塑埃及在全球玻璃产业的地位。
苏伊士运河经济区主席Waleed Gamal El-Dein表示,德力玻璃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丰富埃及的工业链条,促进青年就业,并助力国家工业现代化战略的实施。
项目的快速推进得益于埃及政府对外国投资的开放政策以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其连接亚非欧市场的战略位置为出口导向型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 项目亮点与未来愿景
德力埃及生产基地首期将建设一座日熔化量250吨的高标准玻璃窑炉,配备国际领先的自动化生产线,专注于生产高品质日用玻璃器皿。
项目全部建成后,日产能将提升至350吨,产品将主要面向中东、非洲和欧洲市场,预计出口占比达80%。
据埃及《每日新闻报》报道,德力玻璃集团此前已在埃及注册成立“德力(埃及)玻璃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显示了其长期深耕埃及市场的决心。
此外,德力在巴基斯坦的成功经验为其埃及项目提供了宝贵参考,特别是在应对复杂国际市场环境和本地化运营方面。
4. 中埃合作背景与行业影响
近年来,中埃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深化经贸合作,埃及成为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热门目的地。
2025年3月,另一家中国玻璃制造商信义玻璃宣布在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建设太阳能玻璃生产设施,显示了中国玻璃行业对埃及市场的浓厚兴趣。
德力玻璃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中埃在玻璃制造领域的合作。行业分析指出,全球玻璃餐具市场预计从2025年的136.1亿美元增长至2032年的227.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7.6%,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高品质设计玻璃制品的需求增加。德力玻璃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全球化布局,有望在这一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5. 文化融合与社会影响
奠基仪式融入了浓厚的中埃文化元素,象征着两国在产业合作之外的文化交流与互信。仪式现场,来自中埃两国的政商领袖、合作伙伴及媒体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新华社埃及分社等权威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凸显了项目在区域合作中的重要性。
魏建青表示,德力玻璃埃及基地不仅是工业项目,更是中埃文明对话与产业共赢的新起点。项目将通过技术转移和本地化运营,为埃及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其在全球玻璃产业链中的地位。
德力玻璃集团投资7000万美元在埃及建设生产基地,不仅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布局,也是中埃“一带一路”合作深化的生动体现。
依托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高效合作机制,该项目将为埃及经济注入新活力,同时为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的拓展树立新标杆。
未来,随着基地的建成投产,德力玻璃有望以“中国技术+埃及区位+全球市场”的模式,重塑全球玻璃产业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