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美元伊拉克GGIP能源巨无霸:中国企业不会缺席
100亿美元伊拉克GGIP能源巨无霸:中国企业不会缺席

100亿美元伊拉克GGIP能源巨无霸:中国企业不会缺席

在伊拉克南部巴士拉省的荒漠与油田间,一场总投资近100亿美元的能源革命正悄然推进。

由法国能源巨头道达尔能源(TotalEnergies)牵头,联合伊拉克国有石油公司Basra Oil Company(BOC)和卡塔尔能源(QatarEnergy)打造的综合天然气增长项目(Gas Growth Integrated Project,GGIP),被视作伊拉克战后经济重建与能源转型的标杆工程。

这一涵盖石油增产、天然气零排放处理、1吉瓦太阳能发电及海水淡化处理的“四合一”超级项目,承载着伊拉克摆脱电力短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愿景。

该项目成为中资企业深耕中东高端能源市场的关键战场——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分别拿下核心天然气处理厂与光伏电站EPC合同,合计金额超27亿美元,在GGIP总盘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份额。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92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GGIP的前因后果:伊拉克能源困境下的“多能互补”破局

伊拉克是全球石油储量第四大国,但长期受困于“资源诅咒”的三重危机:

一是南部三大油田(鲁迈拉、西古尔纳、祖拜尔)日均燃烧关联气超6000万立方英尺,相当于1.5GW发电潜力白白蒸发;

二是注水依赖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淡水,年抽取量达2.5亿立方米,加剧农业缺水;

三是电力短缺,巴士拉居民夏季限电成常态。

2021年9月,伊拉克政府与道达尔能源签署《开发生产合同》,正式启动GGIP项目。

该项目被设计为“4合1”:油、气、水、光电一体化,目标到2028年实现零常规火炬燃烧、节省25万立方米/日淡水、新增1GW清洁电力,碳强度仅10千克CO₂/桶油当量,堪称中东低碳油田标杆。

其核心逻辑是“用油气收入反哺能源结构优化”,通过回收油田伴生气替代火炬燃烧,将天然气输入国家电网供电;利用海水淡化技术减少淡水消耗;同步布局光伏发电降低碳排放。

这一设计精准契合伊拉克“2030年能源独立”“2040年碳减排”战略,也回应了国际社会对化石能源国绿色转型的期待。

项目最初规划总投资约100亿美元(后调整至约270亿美元,含后续扩展),覆盖伊拉克南部多个主力油田,其中拉塔维(Ratawi)油田作为核心试验区,承担着“技术验证+产能标杆”的双重角色。

二、GGIP四大板块拆解:从“油”到“电”的全产业链布局

GGIP被设计为一个高度协同的“多能系统”,包含四个相互支撑的子项目,共同构成伊拉克能源转型的基础设施网络:

1. 关联天然气上游开发项目(AGUP):让“火炬气”变废为宝

目标是对拉塔维油田现有设施升级改造(一期至2026年日产油12万桶),并新建处理厂(二期至2028年日产油21万桶),同步配套伴生气处理设施。

项目完成后,油田伴生气日处理能力将达160万立方米(最终提升至300万立方米),彻底终结该区域的常规火炬燃烧,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600万吨。

2. 拉塔维天然气处理综合体:中油工程的“技术攻坚战”

这是GGIP中“最烧钱”的环节之一。

道达尔能源联合中资企业,计划在拉塔维油田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6亿标准立方英尺(约170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处理厂,负责将伴生气脱水、脱硫并提纯,最终输入伊拉克国家电网。

中油工程(CPECC)旗下子公司于2025年5月以16.01亿美元(约合115.38亿元人民币)中标EPC总包合同,负责从设计、采购到施工的全流程。项目分两阶段实施,首阶段目标2026年初投产,处理能力覆盖一期油田需求;二期2028年达产后,将成为伊拉克南部最大的天然气处理枢纽之一。

3. 1吉瓦太阳能电站:中国能建的“绿色名片”

伊拉克长期依赖燃油发电(占比超70%),但机组老旧、效率低下,全国平均供电缺口达40%。

GGIP中的光伏项目选址拉塔维油田附近,规划装机容量1吉瓦(1000兆瓦),采用双面双玻光伏板+单轴跟踪系统,设计年发电量29亿千瓦时,可满足约35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2025年8月,中国能建国际集团与道达尔能源签署EPC合同,项目分四期建设,2025年底开工,2027年初投运,建成后将成为伊拉克首个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助力该国实现“2027年可再生能源占比12%”的目标。

4. 公共海水供应项目(CSSP):破解“水-油”矛盾的关键

伊拉克传统油田注水依赖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淡水,但长期过度抽取导致河流下游生态恶化,农业用水紧张。CSSP项目将在乌姆盖斯尔港附近建设日处理500万桶海水的淡化厂,通过管道将处理后的海水输送至鲁迈拉、祖拜尔等五大主力油田,替代每年约25万立方米的淡水消耗,既保障石油稳产,又释放淡水用于农业灌溉。

该部分由韩国现代工程建设公司(Hyundai E&C)承建,虽无中资直接参与,但与中资主导的天然气、光伏项目形成“水-油-电”协同链条。

三、中国企业深度参与:中油工程与能建扛起“技术输出”大旗

在GGIP总计约270亿美元的投资中,中资企业目前斩获的核心合同金额超过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5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0%以上,且均为技术门槛高、战略意义重大的关键环节。

1. 中油工程:16亿美元天然气处理厂的“交钥匙工程”

中油工程CPECC中标的拉塔维天然气处理厂项目,是其近年来在中东市场单体规模最大的EPC订单。项目团队驻扎迪拜办公室,已完成详细设计,正推进设备采购与现场施工准备。

该处理厂采用国际领先的“低温分离+分子筛脱水”工艺,需应对伊拉克南部高温(夏季超50℃)、沙尘暴频繁的极端环境,对设备防腐、自动化控制提出极高要求。

CPECC相关负责人透露:“我们针对伊拉克市场定制了‘模块化施工+本地化采购’方案,核心设备从欧洲进口,辅助材料如钢结构、管道在阿联酋本地加工,既保证质量又降低成本。”

2. 中国能建:1吉瓦光伏的“沙漠之光”

中国能建拿下的拉塔维光伏项目,是伊拉克能源转型的标志性工程。项目采用“光伏+储能”灵活消纳模式(虽未明确储能配置,但设计预留接口),通过220千伏升压站接入国家电网。

中国能建国际集团联合天津电建、西南电力设计院组建联合体,计划引入双面发电光伏板(发电效率提升8%-10%)与智能运维系统,应对伊拉克光照强但沙尘多的特点。

四、最新进展与挑战:2026年投产倒计时,地缘风险仍存

截至2025年11月,GGIP项目整体进度超预期:CSSP海水淡化厂已完成场地平整,预计2026年中投运;AGUP一期油田开发已启动钻井作业,2026年初首油可期;拉塔维天然气处理厂进入设备招标阶段,2026年初机械竣工目标明确;光伏项目2025年底前完成融资关闭,2026年初正式开工。

但挑战不容忽视:一是伊拉克安全局势仍存局部波动(如南部油田周边偶发武装冲突),可能影响施工进度;二是国际大宗商品涨价推高设备采购成本(如光伏组件价格2025年同比上涨约5%);三是伊拉克政府财政依赖石油收入,若油价大幅下跌可能延迟配套资金拨付。

不过,道达尔能源CEO帕特里克·普扬内(Patrick Pouyanné)在2025年9月项目签约仪式上表示:“GGIP是我们在中东‘多能源协同’战略的旗舰项目,中资伙伴的技术实力与执行力让我们充满信心。预计项目全面投产后,将为伊拉克创造超1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并助力其每年减少1000万吨级碳排放。”

五、结语

GGIP不仅是一个能源项目,更是伊拉克融入全球绿色低碳浪潮的“入场券”。中油工程与中国能建的深度参与,不仅标志着中资企业在伊拉克从“工程承包商”向“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升级,更通过“油气+可再生能源”的捆绑模式,为其他资源型国家的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随着2026年首阶段项目陆续投产,伊拉克南部的荒漠或将崛起为一座“多能互补”的能源新城——这里有奔涌的淡化海水、燃烧的蓝色火焰(清洁天然气)、转动的光伏板,以及无数由此诞生的就业机会与经济活力。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