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价格波动与中东地缘紧张加剧的当下,伊拉克总理苏丹尼周一亲临巴格达西部工地,启动一座100床位医院建设。
这标志着价值500亿美元的中伊“石油换基础设施”协议加速落地,作为16个区级医院之一,该项目凸显中国企业在中东北非医疗领域的深耕,有望重塑当地民生格局与能源合作版图。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91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巴格达的秋风中,尘土飞扬,一座崭新的医院工地拉开帷幕。
2025年10月6日,伊拉克总理穆罕默德·希亚·苏丹尼亲临西部Al-Rahmaniya地区的Al-Shu’ala区,挥锹奠基一座100床位现代化医院。这一幕并非孤例,而是中伊“石油换基础设施”框架协议的最新落地成果。
该协议源于2019年两国签署的280亿美元合作备忘录,后续扩展至500亿美元规模,以伊拉克石油资源换取中国基础设施援助。在全球能源转型与地缘冲突交织的背景下,这一模式犹如一剂强心针,注入伊拉克战后重建的活力。
回溯协议起源,中伊合作源于伊拉克石油出口的迫切需求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布局。2019年,伊拉克与中国敲定框架,承诺用石油支付中国企业承建的公路、桥梁及医疗设施。
此后,协议逐步深化,涵盖高铁、炼油厂等多领域项目。巴格达医院项目便是医疗板块的重点:它将配备先进影像设备与急诊模块,服务周边数万居民,缓解省会医院的拥挤。
苏丹尼在奠基仪式上强调,“健康基础设施是我们政府发展计划的首要任务”,并透露过去三年,伊拉克公共医院床位从4.35万张增至4.69万张,目标直指6万张。这16个区级医院中,已有18座完工,另8座进度超60%,部分引入中外联合管理模式,提升运营效率。
从财经视角看,这一项目凸显中国企业在中东北非的战略布局。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等国企巨头,或将主导施工,注入资金、技术与供应链。
对伊拉克而言,它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石油变现的巧妙路径:在油价徘徊80美元/桶、OPEC+减产的当下,巴格达通过“以物易物”避开美元结算风险,锁定长期能源出口。
同时,医院网络将刺激本地医疗消费,预计拉动数十亿美元投资,带动就业与产业链升级。
然而,协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中东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为其增添不确定性。
就在医院奠基次日,伊拉克与埃克森美孚重签Majnoon油田开发协议,西方巨头强势回归。
这或将重塑能源格局:美企回流可能挤压中方份额,引发隐形竞争。加之胡塞武装袭击红海航道、伊朗核谈判僵局,石油供应链脆弱性放大,协议执行面临汇率波动与安全隐患。
更广层面,中国在中东医疗投资正从“基建狂魔”转向“民生守护者”。继埃及、沙特项目后,伊拉克医院集群将覆盖全国,填补战乱遗留的医疗空白。
业内分析,此类合作可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打开万亿市场,华为等科技巨头或嵌入智慧医院系统,推动数字化转型。苏丹尼的表态也暗示,未来中伊或扩展至健康保险体系,助力伊拉克“2030愿景”。
在巴格达的工地上,钢筋水泥间隐现大国博弈的影子。这一协议,不仅是中伊友谊的注脚,更是全球能源与基建交汇的缩影。面对不确定性,中国企业需更精耕细作,方能在中东北非绘就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