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东北院斩获埃及63万方新城地标,中国方案激活地中海旅游洼地
中建东北院斩获埃及63万方新城地标,中国方案激活地中海旅游洼地

中建东北院斩获埃及63万方新城地标,中国方案激活地中海旅游洼地

当中国基建的“速度与技术”遇上埃及地中海沿岸的沉睡资源,一场激活区域经济活力的变革正在上演。

2025年,中建东北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建东北院”)以63.5万平方米的湖心岛综合开发项目中标埃及阿拉曼新城核心区。

这个曾被称作“拥有20公里绝美海岸却无人问津”的北非小镇,正因“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的深度参与,蜕变为连接欧亚的文旅新支点。

从超级高楼群拔地节节攀升,到湖心岛环道与可游泳湖体的设计落地,中国方案不仅破解了当地基建滞后难题,更以“技术输出+就业创造”的双赢模式,为出海中企探路中东市场提供鲜活样本。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126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1. 沉睡的海岸线:阿拉曼新城的“未竟之梦”

埃及99%的人口挤在尼罗河流域的狭长地带,而拥有20公里原生态沙滩、地中海气候加持的阿拉曼镇,却因交通闭塞、配套匮乏沦为“被遗忘的角落”。

尽管坐拥北非罕见的优质滨海资源,但落后的基础设施让这里常年游客稀少,大量土地闲置。

“过去这里就像被时间冻结——漂亮的沙滩上没有像样的步道,酒店屈指可数,年轻人只能去开罗讨生活。”当地居民艾哈迈德回忆道。

转机始于2021年。随着埃及“2030愿景”推进,政府将阿拉曼新城列为国家战略级项目。

项目规划覆盖300平方公里土地、包含超40个重点工程,目标到2030年吸引300万人口定居,打造集旅游、教育、产业于一体的地中海明珠。

其中,由中国建筑旗下中建埃及分公司承建的“超级高楼综合体”率先破局——2021年6月动工的标志性塔楼与四栋超高层住宅,不仅是当时中国企业在埃最大单体合同(超百亿元),更被视作新城建设的“定盘星”。

2. 中建东北院中标背后:湖心岛项目成新城“活力心脏”

在超级高楼勾勒出城市天际线的同时,新城的“软性吸引力”亟待补位。2025年最新消息显示,中建东北设计研究院凭借综合方案优势,成功中标阿拉曼新城湖心岛项目。

这片占地63.5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域,被规划为未来新城最具活力的“城市会客厅”。

据设计方案,湖心岛将以“生态+休闲”双主线展开:

环岛步道串联起多个功能岛屿群,包含亲子娱乐区、艺术文化广场及特色餐饮街区;中心区域规划可全年游泳的恒温湖体,搭配智能水循环系统保障水质安全;周边还将建设景观桥梁、观景平台及夜间灯光秀设施,形成“日间亲水、夜晚璀璨”的沉浸式体验。

中建特别针对地中海气候设计了遮阳挑檐与通风廊道,步行道的铺装材料兼顾防滑与耐盐碱腐蚀,确保在埃及强烈的日照与海风环境下依然舒适耐用。

业内分析指出,该项目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是新城“产城融合”战略的关键落子——通过打造高辨识度的文旅地标,吸引国际游客与投资,进而带动周边酒店、商业综合体开发,最终实现从“空城”到“人气新城”的跨越。

3. “中国速度+技术”破解中东基建难题

中建在阿拉曼的实践,绝非简单的工程输出,而是一套“因地制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以同步推进的超级高楼群为例:2022年项目即完成21个关键节点、主体结构完工率95%,四栋住宅以“每7天一层”的速度突破百米天际线;标志性塔楼预计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前十高的住宅楼(超300米)。

更值得关注的是“硬核技术”的本土化应用——智能工地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控安全风险,人脸识别与智能闸机管理2000余名本地工人;塔吊配备风速传感器与防碰撞系统,火灾预警通过AI摄像头秒级响应;甚至引入中国制造的VR安全体验馆,让埃及工人通过虚拟场景学习高空坠落、触电等事故应对技巧。

“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当地对‘基建’的认知。”项目埃方安全主管穆罕默德表示,“以前我们靠经验判断风险,现在有了‘会说话’的数据大屏和自动预警设备,工人安全意识提高了三倍不止。”

4. 双赢格局:从就业到经验的深度链接

中国企业的到来,为阿拉曼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截至2023年4月,仅超级高楼项目就直接创造超2000个本地岗位,带动400余家埃及分包商参与建设;技术团队通过“师傅带徒弟”模式,向当地工人传授混凝土浇筑、钢结构焊接等核心工艺。

“我跟着中国师傅学了三个月钢筋绑扎,现在已经是小组长了,工资比以前翻了一倍。”32岁的埃及工人艾哈迈德·萨米尔说。

更重要的是,阿拉曼新城正成为中埃合作的“示范样本”。

埃及内阁媒体中心近期特别澄清“新城湖泊使用尼罗河水”的谣言,强调所有人工湖均采用海水淡化技术供水,既保护了尼罗河生态,也为后续旅游开发(如水上运动、亲水商业)奠定基础。

“这里未来会有11个人工湖、骑行道和电动车专用路,还会引入第一家国际连锁酒店。”埃及旅游部官员透露,“目标是让阿拉曼成为像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一样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5. 出海启示录:中企如何掘金中东“基建蓝海”?

阿拉曼新城的故事,折射出中东市场的巨大潜力。

据世界银行预测,中东地区2025年基建投资需求将超万亿美元,其中旅游基础设施占比超30%。但对中企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既要适应当地复杂的宗教文化环境,更需以“技术+标准”赢得长期信任。

中建东北院相关负责人总结道:“出海不是‘交钥匙工程’,而是要与当地共生长。我们的设计团队前期调研了半年,针对埃及人的生活习惯调整功能布局;施工中优先雇佣本地员工,技术培训覆盖80%的岗位——这才是中国方案能落地的关键。”

当夕阳洒在阿拉曼的海滩上,湖心岛项目的设计图纸正逐渐变为现实。这里或许将成为中国企业深耕中东的又一个注脚:用硬实力打破偏见,用软服务融入当地,最终在“一带一路”的纽带下,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