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领跑中东EPC市场:技术出海与能源转型的全球博弈
中企领跑中东EPC市场:技术出海与能源转型的全球博弈

中企领跑中东EPC市场:技术出海与能源转型的全球博弈

当全球能源巨头加速向低碳化转型,中东北非这片传统油气富集区正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商争夺的焦点。

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东地区顶级EPC(工程、采购、施工)承包商榜单显示,中国石化工程(CPECC)、中石油旗下工程建设公司等中资企业强势入围,与欧美日韩巨头同台竞技。

在沙特”2030愿景”、阿联酋氢能战略等区域经济转型计划的催化下,一场围绕技术标准、供应链话语权乃至地缘经济影响力的暗战已然打响——中国企业的角色已从”基建工匠”升级为全球能源转型棋局中的关键落子。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中东生意经”系列第157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背景:中东能源转型的”黄金窗口期”

随着国际油价波动加剧与碳中和目标倒逼,中东产油国纷纷抛出万亿级投资计划:沙特”2030愿景”计划将非油经济占比提升至50%,阿联酋斥资数千亿美元打造氢能枢纽,卡塔尔更以全球最大LNG项目巩固能源霸权。

然而,这些雄心勃勃的蓝图面临核心技术、本土产能不足等瓶颈,亟需依赖国际EPC企业的技术输出与项目管理能力。

在此背景下,总部位于英国的能源媒体《Oil & Gas Middle East》近日发布2025年度”中东地区TOP25 EPC承包商”榜单,揭示了一个鲜明趋势——国际巨头扎堆涌入的同时,中国企业正以全产业链优势打破西方垄断格局。

从卡塔尔天然气扩能项目到沙特红海综合能源枢纽,从中东首个绿色氨工厂到阿联酋光伏+储能一体化电站,中资企业的LOGO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超级工程的核心标段。

二、冲突:技术霸权之争与供应链博弈

榜单前十名中,欧美日韩企业仍占据半壁江山:意大利塞佩姆(Saipem)、法国泰克尼普能源(Technip Energies)凭借深海油气开发经验拿下阿布扎比海上项目;韩国三星E&A(原三星工程)依托液化天然气(LNG)技术优势持续服务沙特阿美;日本日挥(JGC)则押注氢能储运赛道。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排名整体跃升,且业务覆盖范围从传统油气向新能源领域快速延伸。

以位列第16名的中国石化工程(CPECC)为例,其不仅承建了沙特阿美最大炼厂扩建项目,更深度参与沙特首个地下储气库工程,攻克了沙漠高温高压环境下的特殊管材焊接难题。

与此同时,中国电建、中国能建等企业则在光伏领域形成碾压式优势——阿联酋迪拜马克图姆太阳能公园七期项目、埃及本班光伏产业园均由中国企业主导设计施工,单位造价较欧美竞争对手低15%-20%。

这种”技术换市场”的策略引发了国际同行的警惕。一家欧洲EPC巨头高管向记者坦言:”中国企业在投标时往往报出低于成本的价格,但他们背后是国家开发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还有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支撑。”

而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标准体系之争:欧美企业试图将本国认证体系植入中东新项目,而中国企业则推动采用中国标准,例如在特高压输电、5G+智能油田等领域。

三、行业影响:重塑全球能源工程版图

中企的崛起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一方面,中东业主方开始主动寻求”中国方案”,例如阿曼杜库姆炼厂项目首次采用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渣油加氢技术;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项目中大量使用本土化分包商,带动沙特、埃及等国制造业升级。

据统计,仅2024年中国对中东EPC项目出口的工程机械、电气设备就超过200亿美元,反向拉动国内相关产业链产能消化。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能源转型的路径选择。中东国家普遍缺乏成熟的绿色技术积累,而中国在风电、光伏、氢能等领域已建立先发优势。

国家电投通过黄河公司主导沙特红海综合智慧能源项目,该项目是中沙两国可再生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落地成果,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离网型综合智慧能源项目。

然而,挑战亦不容忽视。地缘政治风险持续高企,部分国家因制裁限制使用中国设备;欧美日企业通过联合体投标抬高竞争门槛;中东业主对本地化率的要求(通常不低于40%)也考验着中国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但正如一位参与榜单编制的行业分析师所言:”无论竞争多激烈,中东市场已经离不开中国制造——这里需要的不只是廉价劳动力,更是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集成能力。”

四、展望:从承包商到规则制定者的跨越

当下,中企正试图突破传统EPC角色的局限。沙特阿拉伯主权财富基金公共投资基金16日宣布分别与三家中国企业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以推动沙特可再生能源设备和零部件本地化生产。

这些探索预示着,中国企业有望在未来十年内从中东能源基建的”执行者”转变为”共谋者”,甚至参与制定区域性技术标准。

当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建设”未来城”(NEOM)计划时,他或许没想到,这座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供电的未来之城,其核心基础设施很可能由中国工程师亲手搭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