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与摩洛哥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在职场中的文化兼容性成为焦点。摩洛哥的创业精神与中国的商业哲学如何在工作场所中碰撞与融合?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摩洛哥生意经”系列第93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本文来自摩洛哥本地的视角,深入探讨中企在摩洛哥的运营模式与挑战。
1. 背景:中摩经济合作升温
近年来,中国与摩洛哥的经济关系显著加强。2016年,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访华,202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卡萨布兰卡受到王储穆莱·哈桑的欢迎,这些标志性事件为两国合作奠定了基础。
据《金融时报》报道,中国对摩洛哥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和科技领域,尤其是在丹吉尔科技城(Tanger Tech)等大型项目中。
在丹吉尔科技城等项目中,中摩员工并肩工作,文化差异与协同合作成为关键议题。摩洛哥-中国商务理事会主席梅赫迪·拉拉基(Mehdi Laraki)表示,两国员工在人际关系、礼尚往来和尊重长辈等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然而,他也指出,时间观念是双方合作中的一大挑战:“中国人从不准时,他们总是提前。”
2. 中企运营模式:效率与挑战并存
中国企业在摩洛哥采用“中国投资+本地管理”的模式,旨在促进双方团队协作。据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介绍,许多中国侨民已融入当地生活,学习阿拉伯语和法语,参与当地节庆活动。然而,职场中的文化差异依然显著。
一位在摩洛哥北部中企工作的经理雷达(化名)分享了他的观察:“中国同事多语种能力强,部分还是穆斯林,宗教背景拉近了彼此距离。”
但他也提到,职场氛围较为独特,同事间鲜有寒暄,且对个人生活高度保密。这种文化差异让习惯于开放交流的摩洛哥员工感到不适。
雷达还指出,中企管理风格倾向于“强力推动模式”,决策多由中国总部制定,本地员工难以施加影响。《华尔街日报》分析称,中国企业在海外扩张时,往往沿用国内的高效执行模式,但面对摩洛哥复杂的监管环境,这种模式常遭遇阻碍。
雷达表示:“总部将摩洛哥视为非洲众多市场之一,忽视了本地行政框架的独特性。”
3. 层级文化与职业发展
另一位在大型中国科技公司工作的亚当(化名)进一步揭示了中企的层级文化:“高层管理高高在上,重要决策均在中国做出。”
他将这种结构比喻为“蚁群”,强调决策链的复杂性。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往往导致本地员工被边缘化,仅负责“救火”式任务,而非战略性工作。
亚当还提到,中企对业绩的极度关注驱动了其海外战略。
《经济学人》指出,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的快速扩张得益于对短期收益的追求,但这也导致对本地市场实际情况的误判。例如,基于线上数据的乐观预测可能与实际市场容量不符,从而设定不切实际的营收目标。
亚当举例:“如果市场只能支撑400万的收入,他们却要求800万,最终目标仍定在560万,这完全不现实。”
此外,中企的“报告文化”也给本地员工带来压力。雷达和亚当均提到,频繁的进度汇报和费用审查让员工感到“窒息”。这种高强度的监控在摩洛哥员工看来颇为陌生,但却是中企高效运转的一部分。
4. 年轻管理者的挑战
年轻中国管理者的职业路径也为中摩职场互动增添了复杂性。
亚当观察到,许多中国管理者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通过海外工作积累经验以谋求晋升。他们往往带着对中国市场的自信和对层级的敬畏进入摩洛哥,试图以高节奏推动项目。《彭博社》分析称,这种“快速结果”导向可能破坏长期发展规划,尤其是在需要本地化适应的市场中。
例如,一位年轻管理者可能因急于展现业绩而忽视前任建立的长期关系,导致项目进展受阻。这种现象在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尤为明显,摩洛哥常通过官方声明吸引投资,但实际市场条件可能无法支撑预期。
5. 机遇与前景
尽管存在挑战,雷达和亚当均认为在中企工作对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亚当表示:“中企提供了学习机会,尤其是在技术和管理方面。”
《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企业在摩洛哥的投资正推动技术转移和就业增长,尤其是在汽车制造和新能源领域。例如,比亚迪等公司在当地的工厂为摩洛哥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拉拉基强调,中摩员工在文化上的共通点为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两国在关系导向、礼仪文化和家庭观念上的相似性有助于缓解职场摩擦。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也表示,随着双方交流加深,文化适应将进一步改善。
6. 结语
中企在摩洛哥的扩张既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文化与管理上的挑战。通过加强本地化管理、提升文化敏感性,双方有望实现更高效的协作。未来,随着丹吉尔科技城等项目的推进,中摩职场融合将成为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