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中曼埃及公司与埃及未来农业发展项目签署新河谷省项目二期320口水井大包合同。
这是继2023年合作阿斯旺项目(一期、二期)及新河谷省项目一期(累计470口)后,中曼在埃及水井工程领域的又一关键突破。
自2016年深耕埃及市场以来,中曼已累计完成超720口水井钻探,覆盖阿斯旺、新河谷等重点农业区,灌溉面积数十万公顷,直接惠及超300万人口。
从“打井人”到“民生合伙人”,这家中国油服企业如何用专业与坚守,在撒哈拉沙漠边缘书写“水到渠成”的发展故事?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140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新项目落地:320口井背后的“农业突围战”
此次签约的新河谷省项目二期,是中曼与埃及未来农业发展项目深化合作的延续。
作为埃及政府“沙漠开垦战略”的核心载体,未来农业发展项目旨在通过开发西部沙漠、东部沙漠等未利用土地,种植小麦、甜菜等耐旱作物,缓解粮食进口依赖并创造就业。
而水井工程,正是这场“沙漠变良田”战役的关键基础设施——没有稳定的地下水供给,再肥沃的土壤也只能是荒漠。
中曼此次承接的320口井采用“大包模式”(即涵盖钻井设计、施工、设备调配、运维支持的全流程服务),目标区域位于新河谷省腹地,属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年均降水不足10毫米,地表水几乎绝迹,唯一可靠的水源是深部地下水。
据项目技术负责人透露,这批井多数设计深度超过1000米,部分区域需穿透坚硬的石灰岩层,对钻井设备的稳定性、泥浆配方的适应性及施工团队的技术经验要求极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中曼首次参与埃及国家农业战略落地。
2023年,其与未来农业发展项目合作的首批470口井(阿斯旺项目一期、二期及新河谷省项目一期)已全部交付,其中阿斯旺区域的井群直接支撑了当地甜菜、苜蓿等作物的规模化种植。
2022年,明亚省水井项目产出的甜菜因含糖量达标、产量递增,被当地制糖厂列为优质原料来源;而新河谷省部分井水灌溉区的小麦试种,更被埃及农业部视为“沙漠农业可行性验证的标杆”。
二、深耕八年:中曼在埃及的“水井足迹”
中曼与埃及的缘分始于2016年。
彼时,埃及政府提出“百万费丹(1费丹≈0.42公顷)土地开垦计划”,重点向西部沙漠(如新河谷省)和东部沙漠(如锡瓦绿洲)要耕地,但缺水是最大瓶颈——全国95%以上的水依赖尼罗河,而沙漠地区地表水稀缺,深层地下水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
中曼凭借在国内页岩气开发及中东复杂地层钻井积累的技术经验,以“先试点、后推广”的策略切入市场。
2016-2018年,其在阿斯旺省考姆翁布沙漠启动首批水井项目,面对地层漏失、井壁坍塌等难题,研发出“空气泡沫钻井技术”(用空气与泡沫剂替代传统泥浆,减少对水层的破坏并提升钻速),不仅解决了漏失问题,还将单井钻井周期缩短20%。
2020年,团队在明亚省沙漠深处打出埃及当时最深的1650米水井,这一纪录至今仍是中埃合作的技术名片。
更值得一提的是“人”的融入。
目前中曼埃及公司200余人的团队中,90%为本地员工。
从钻井工到技术员,埃及员工通过“师带徒”模式与中国工程师共同作业,部分骨干还被选派至上海总部培训,深入了解中国企业的管理标准与技术体系。
阿斯旺项目副经理艾哈迈德·萨达尼曾感慨:“以前我们只能打浅井,现在能独立操作大深度钻机;以前沙漠是负担,现在井水让这里成了‘希望之地’。
”截至2025年11月,中曼在埃及累计完成超720口水井,覆盖阿斯旺、新河谷、明亚、锡瓦等关键农业区,灌溉面积相当于30万个标准足球场,直接服务的300万人口中,既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也有依赖稳定水源的城镇居民。
这些井不仅产出粮食,更激活了“农业社区”经济——新河谷省部分区域因水井配套,吸引了农产品加工厂、物流中心落地,形成“水源-种植-加工”的产业链雏形。
三、中曼的底气:从民营油服到全产业链服务商
支撑中曼在埃及持续深耕的,是其背后强大的企业实力。
作为中国首家通过沙特阿美、科威特国家石油公司钻井供应商资格审查的民营油服企业,中曼石油(股票代码:603619)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7年登陆A股后加速国际化布局,业务覆盖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在技术层面,中曼拥有60台套各类钻机,涵盖从浅井(300米)到超深井(6000米)的全场景作业能力,尤其擅长复杂地层(如硬岩、高压漏失层)的钻井解决方案。
其自主研发的空气泡沫钻井、空气潜孔锤钻井等技术,已在伊拉克、哈萨克斯坦等项目中验证有效性,此次埃及新河谷项目的高难度井,正是技术外溢的典型案例。
在产业链协同上,中曼不仅提供钻井服务,还延伸至钻头、泥浆材料等装备供应,并通过“本地化采购+中国技术”降低综合成本。
例如,埃及项目使用的部分钻杆、钻头由中曼旗下装备制造基地生产,运输至现场后由中埃团队共同调试,既保证质量又缩短交付周期。
更重要的是,中曼将“民生工程”的责任感融入企业基因。
在锡瓦绿洲,其为村民打的1200米深水井,让矿化度高的浅井水成为历史;在明亚省,其规范的安全操作(如高温下仍穿戴工服、安全帽)被埃及业主树为“行业标准”;甚至在资金困难时期,仍有埃及员工主动捐款支持项目推进。
四、埃及之渴:水资源困局与“沙漠农业梦”
中曼的埃及故事,离不开一个更大的背景——这个尼罗河滋养的文明古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水资源挑战。
从资源禀赋看,埃及97%的淡水资源依赖尼罗河(年均径流量约555亿立方米),其余来自地下水(可再生量约7.2亿立方米/年)和少量雨水(年均降水不足80亿立方米)。
但尼罗河的水权分配高度依赖跨境合作(86%的水量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青尼罗河与阿特巴拉河),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上游国家用水需求增加,埃及面临“水流量波动+分配谈判压力”的双重风险。
地下水曾是重要补充,但分布极不均衡:尼罗河谷与三角洲的浅层地下水(深度300-500米)水质较好,但过度开采已接近安全阈值(年均提取量约7.5亿立方米,接近7.5亿立方米的理论上限);而西部沙漠(如新河谷省)和东部沙漠的深层地下水(如努比亚砂岩含水层,储量超40万亿立方米),虽总量丰富,却因埋藏深(普遍超过1000米)、开采成本高,长期未被有效利用。
农业是埃及的用水“大户”——全国约85%的淡水用于灌溉,但传统依赖尼罗河漫灌的方式效率低下(水分利用率仅40%-50%)。
为此,埃及政府近年推动“精准灌溉+沙漠农业”战略:一方面通过滴灌、喷灌技术减少浪费;另一方面在沙漠地区开垦新耕地,配套建设水井系统,种植耐旱作物(如小麦、甜菜、苜蓿)。
数据显示,每口深度1000米的水井,若配套高效灌溉设施,可支撑约50-100公顷耕地的年用水需求。
在此背景下,中曼的水井工程不仅是“打井”,更是埃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一环——通过开发深层地下水,减少对尼罗河的过度依赖;通过精准布井,支撑农业社区向沙漠扩张;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单井的供水效率与可持续性。
正如埃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署技术部主任奥马尔·费克里所言:“中曼的速度与质量,让我们离‘小麦出口国’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五、结语:水井里的“一带一路”温度
从阿斯旺的1650米深井到新河谷的320口新井,从中埃员工并肩作业到埃及村民捧着清水微笑,中曼在埃及的水井工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水与希望”的双向奔赴。
对埃及而言,这些井是破解水资源瓶颈、实现粮食安全的“地下动脉”;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技术输出、标准共建的“民生名片”。
当沙漠里的麦苗因井水抽芽,当村庄的妇女不再为取水奔波,中曼用行动证明:在“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里,最动人的篇章往往写在每一口井的钻头之下,每一滴水的流淌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