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摩洛哥建电动车产线:中国供应链筑基,欧洲车企低成本破局
雷诺摩洛哥建电动车产线:中国供应链筑基,欧洲车企低成本破局

雷诺摩洛哥建电动车产线:中国供应链筑基,欧洲车企低成本破局

2025年10月29日,雷诺与摩洛哥政府签署电动化转型协议,计划2030年起在北非建立电动车生产基地并新增7500个就业岗位。

这一战略落地的背后,是中国企业超百亿美元打造的完整电池产业链提供支撑,欧洲车企得以借此实现电动化转型的”轻资产”突围,而非洲新能源汽车产业枢纽的地位正悄然易主。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摩洛哥生意经”系列第96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雷诺的北非电动化跃迁:从燃油车基地到绿色制造高地

在摩洛哥首相阿齐兹·阿赫努什的见证下,雷诺集团执行副总裁弗朗索瓦·普罗沃斯特于10月29日与摩洛哥政府达成重磅协议。

根据规划,这家法国汽车巨头将从2030年起在摩洛哥投产全新一代电动车,同步升级现有燃油车型矩阵,并设立区域研发中心。

目前雷诺在摩洛哥已运营丹吉尔和卡萨布兰卡两大生产基地,2024年合计产量达41.3万辆,其中90%以”摩洛哥制造”标签出口至全球68个国家,占该国汽车出口总量的绝对份额。

此次扩张绝非简单的产能叠加:丹吉尔工厂自2024年启动混动生产线改造后,累计产量已突破百万辆大关;新协议将再增7500个岗位,带动近11亿美元投资用于工厂智能化升级、电动车专用平台开发及研发能力建设。

从战略维度看,这既是雷诺应对欧洲本土高昂制造成本的必然选择——当地电动车渗透率虽突破20%,但供应链成本居高不下;更是其抢占非洲市场的关键落子:凭借与欧盟、英国及非洲自贸区达成的60项贸易协定,摩洛哥生产的电动车可享受零关税优惠,而雷诺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已达18%,覆盖阿尔及利亚、埃及等主要市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电动平台将显著优化尼日利亚等市场的供应链效率。

自2019年起,雷诺通过与当地Coscharis集团合作在拉各斯组装Logan和Duster车型,未来借助北非基地生产的电动车型,既能降低物流成本,又能更好匹配当地对高性价比燃油经济型车辆的需求。

同步建设的研发中心将于2025年底投入运营,聚焦电动车设计、智能软件及新兴市场适应性技术,摩洛哥本土工程师将深度参与核心研发环节,推动产业价值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二、摩洛哥汽车产业的蝶变:从零起步到非洲出口冠军

这个北非国家的汽车工业传奇始于二十年前的一片空白。

如今,摩洛哥已崛起为非洲汽车制造中心:2023年产量达53.58万辆,2024年预计突破70万辆大关,140亿美元的出口额贡献了全国GDP的22%。

250余家零部件供应商集群雇佣了22万产业工人,成功吸纳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

政府的产业政策堪称”黄金配方”:工业部长里亚德·梅佐尔透露,新工厂审批流程压缩至五个月内,农村地区建厂可获35%补贴。

配套建设的丹吉尔-欧洲汽车专列每日三班直达港口,配合自贸区和高铁物流网络,使整车出口效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Stellantis在肯尼特拉设立的工厂年产量已达数十万辆,而摩洛哥更雄心勃勃地设定目标——到2030年实现60%汽车出口为电动车,以应对欧盟2035年燃油车禁令。

凭借占全球70%储量的磷酸盐资源,该国在LFP(磷酸铁锂)电池原料领域占据先天优势,加之毗邻欧洲仅14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地利,构成了难以复制的综合竞争力。

但产业升级瓶颈逐渐显现:尽管雷诺2011年投产的丹吉尔工厂曾引领外资进入潮,但当前全球电动化浪潮倒逼摩洛哥必须从简单组装向全产业链转型。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系统性布局成为关键变量。

三、中国供应链的”隐形冠军”之路:百亿投资锻造完整生态链

2023年以来,中国在摩洛哥的电池产业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累计超百亿美元的项目群构建起从矿产冶炼到电池成品的完整闭环。

贝特瑞新材料在丹吉尔科技城投资7.5亿美元建设的正负极材料双工厂(占地48.6万平方米),2026年投产后将实现年产5万吨阴极材料、6万吨阳极材料的产能,支撑50万辆电动车电池需求,预计创造1.3万个就业岗位并实现70%零部件本地化采购;国轩高科携手大众汽车打造的65亿美元超级工厂(规划产能从初期20GWh扩展至100GWh),不仅引入国际先进技术,更将直接提供2.5万个就业机会。

其他关键环节同样亮点纷呈:中伟股份投资建设三元前驱体生产基地,海亮股份布局高端铜材加工,中科电气深耕阳极材料领域,韩国LG化学与中国国轩高科形成技术路线互补。

这些投资共同依托摩洛哥的两大战略资源——全球最丰富的磷酸盐储备与欧盟超普惠贸易政策。

以国轩高科为例,其全球12座工厂构成的300GWh产能网络中,摩洛哥基地作为面向欧洲市场的桥头堡,既规避了地缘政治风险,又显著降低了制造成本。

工业部长梅佐尔评价称,这些项目正在重塑国家产业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由中非发展基金参与的科技开发公司(SATT)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

四、欧洲车企的”借力打力”:供应链红利下的转型捷径

中国构建的产业基石正转化为欧洲车企的竞争优势。

雷诺2030年电动化方案可直接调用国轩高科、贝特瑞等中资企业的成熟产能,研发环节虽强调本土创新,但核心部件仍依赖中国技术输入。

这种”轻资产”模式成效显著:相比自建电池工厂,生产成本预计降低30%以上;通过接入中国供应链网络,Stellantis等车企得以继续享受摩洛哥出口欧洲的零关税待遇。

战略层面的深层变革在于:中国企业承担了最艰难的”拓荒”任务——超百亿美元投资风险、漫长建设周期与重资产运营压力,而欧洲车企则凭借先发市场优势坐享其成。

雷诺的电动平台不仅能以更低成本覆盖尼日利亚等新兴市场,更可通过摩洛哥基地实现非洲区域的快速渗透。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行业分析师指出,摩洛哥亟需加强技术工人培养体系,而欧美日益抬头的保护主义可能对出口导向型产业形成制约。

但凭借LMFP电池等尖端技术储备(理论续航可达1000公里)以及独特的区位资源组合,摩洛哥仍保持着强劲的竞争韧性。

在这场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重构中,中国完成了关键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欧洲实现了制造成本的优化突破,而摩洛哥则凭借战略卡位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产业枢纽。

当雷诺等跨国车企轻松摘取转型果实时,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权力天平,已然发生微妙偏移。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