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第九届未来投资倡议大会(FII)的签约台见证了一场跨越亚非的产业联动。
中国中天科技与沙特港口管理局(Mawani)签署土地租赁协议,前者将投资1亿美元(约3.75亿沙特里亚尔),在沙特拉斯阿尔凯尔港建设8万平方米的海底与陆地电缆制造工厂。
这一动作既响应沙特“2030愿景”的工业多元化目标,也瞄准全球能源转型下海底电缆的高增长需求,借力沙特港口的流量红利,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深度绑定。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沙特生意经”系列第413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一、1亿美元押注:拉斯阿尔凯尔港的产业承接逻辑
拉斯阿尔凯尔港的选择,是沙特“国家运输与物流战略”的具象落地。
作为沙特东部连接红海与波斯湾的关键节点,该港近年被Mawani重点升级——深水泊位扩建、装卸效率提升,使其成为“沙特工业走廊”的出海门户。
2025年7月数据显示,沙特最大港口吉达伊斯兰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12%,转运量飙升35%,整个沙特港口体系正释放流量红利。
对中天而言,工厂紧邻港口的价值在于“物流降本”:原材料(如铜导体、绝缘材料)可通过海运直抵工厂,成品电缆能快速发往中东、非洲及欧洲客户。
这种“港口+制造”的模式,完美契合中天“贴近客户、快速响应”的战略——中东能源项目对电缆交付周期的要求极高,本地化生产能将供货时间从 weeks 压缩至 days。
二、中天科技的底气:从“光纤第一股”到全球海缆十强
中天科技的入场,靠的是20余年的技术积累。1992年从光纤通信起步,2002年核心子公司江苏中天科技登陆上交所(600522),成为“中国特种光缆第一股”。
如今公司已形成“通信、电力、海洋、新能源”五大专精特新板块,跻身全球光纤光缆竞争力十强、全球海缆竞争力十强。
在海洋领域,中天海缆的技术突破直接匹配沙特需求:其研发的深海脐带缆解决了全截面油压补偿、铠装连接等难题,可耐受波斯湾的高盐雾、深水压环境;动态缆与多芯集束缆则适用于海上风电项目。这些技术储备,让中天能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沙特红海风电项目,优化电缆的抗腐蚀与机械性能。
三、绑定“2030愿景”:沙特的工业、物流与能源三重诉求
中天的投资,精准踩中沙特转型的三大痛点:
1. 工业多元化:沙特正从“石油输出”转向“制造输出”,海底电缆工厂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能带动本地供应链(如电缆附件、检测设备)发展,创造高技能就业。
2. 物流枢纽强化:工厂的落地让拉斯阿尔凯尔港从“转运中心”升级为“制造+物流”中心,增加港口的产业附加值。
3. 能源转型刚需:沙特计划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30%,海上风电、深海油气勘探均需大量海底电缆——本地化生产能降低能源项目的供应链成本,支撑“清洁低碳”目标。
正如中天签约时强调,项目“完全契合沙特工业多元化与可持续能源基础设施的愿景”。
四、从港口到产业:中沙协同的中枢节点
中天的工厂并非孤立,而是嵌入沙特“港口+航运+制造”的生态。此前,中天已与中远海运深度合作:中远在达曼设立的分公司,协调吉达与朱拜勒工业城的终端运营;Mawani开通的“吉达-中国”新集装箱服务(由中远与沙特PSS运营),让中天能快速进口原材料。这种协同让工厂成为“中枢”:一方面,依托港口物流网络辐射中东客户;另一方面,为Jubail的油气田、红海的海上风电场提供就近供应。对沙特而言,这是“产业与物流联动”的试金石——通过引入高端制造,让港口从“货物通道”变成“价值创造点”。
五、海底电缆的“刚需”:中东与全球的增长机遇
海底电缆是能源转型的“血管”。
全球海上风电装机量预计2030年达200GW,中东的沙特、阿联酋正加速布局海上风电,卡塔尔的LNG扩建项目也需要大量海底电缆传输电力。中天的工厂投产后,年产能1.25万公里光纤光缆、500公里海底电缆,能满足沙特及周边国家的部分需求。
更关键的是“本地化优势”:针对中东海域的环境特点(如高盐度、深海压力),中天可优化产品设计,降低维护成本——这比从中国进口电缆更具竞争力。对全球市场而言,这座工厂也增加了海底电缆的供应韧性,支撑清洁能源的全球布局。
结论
中天科技在沙特的1亿美元投资,是中国企业“产能出海”的升级样本——从卖产品到建工厂,从输出技术到输出标准。对沙特而言,这是“2030愿景”的重要拼图,引入高端制造的同时强化了物流枢纽地位。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这座海底电缆工厂不仅连接了“中国技术”与“中东市场”,更成为“绿色能源”与“全球物流”的关键节点。
未来,随着沙特能源项目的落地,中天的工厂或将释放更大的价值——既为中国企业在中东的长期布局奠定基础,也为沙特的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