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埃及新行政首都,在埃及总理穆斯塔法·马德布利的见证下,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以下简称“泰达合作区”)迎来历史性时刻:
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管理总局(特区总局)、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开发总公司(MDC)与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三方共同草签《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2.86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和使用权转让合同》。
此次签约标志着泰达合作区西扩延伸区项目正式启动,开发总面积突破10平方公里,迈入“3.0”发展新阶段,彰显中埃两国高效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坚定决心。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埃及生意经”系列第117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1. 西扩延伸区项目启动,泰达合作区迈入新阶段
此次签约的西扩延伸区项目新增2.86平方公里土地,使泰达合作区总开发面积从原有7.34平方公里(起步区1.34平方公里、扩展区6平方公里)突破至10平方公里以上。
这一里程碑式进展标志着泰达合作区从“产业集群”向“产商协同”及更高质量发展的全面升级。项目从2023年10月首次提出到2025年7月合同草签,历时不足两年,展现了中埃双方高效协作的能力与对合作区的高度重视。
特区总局主席瓦利德·贾迈勒丁在签约仪式上表示,此次签约是“完善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南部综合工业区发展体系的战略性一步”。
他强调,与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的合作是“区域土地价值最大化的最有力保障”,并称泰达合作区的成功是“中埃经贸合作和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2. 中埃高层推动,项目落地彰显合作效率
泰达合作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得到中埃两国领导人的持续关注与推动。
2009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埃及总理为合作区起步区揭牌;2016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埃及总统塞西共同为扩展区揭牌;2022年底,习近平主席在利雅得会见塞西总统时再次强调推进泰达合作区等重大项目。
西扩延伸区构想最早由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泰达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曲德福于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会见埃及总理马德布利时提出,获埃方积极响应。
随后,双方迅速签署合作意向书,天津市政府与埃及特区总局展开多轮会谈,为项目推进注入强劲动力。2025年4月,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中非基金)董事长王少丹赴埃及与特区总局进一步磋商,保障了合同的顺利草签。
3. 战略意义深远,助力中企出海与本地化发展
西扩延伸区项目的启动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首先,新增土地有效补充泰达合作区即将告罄的土地储备,显著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埃及作为“一带一路”与“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交汇点,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投资。泰达合作区通过西扩及时储备优质土地资源,有效承接中企赴埃投资热潮。
截至目前,泰达合作区已吸引超30亿美元中国投资,入驻企业约140家,涵盖能源、制造业、物流等领域,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
此次西扩项目启动前,已有多家中国500强企业表达入驻意向,凸显合作区作为中企海外投资热土的吸引力。贾迈勒丁对此表示:“基于双方互信,未来中国投资有望持续向更高层级迈进。”
4. 绿色低碳与产城融合,打造合作典范
泰达合作区自建设之初便注重绿色低碳和产城融合发展,被埃及政府评价为“综合环境最优、投资密度最大、单位产出最高”的园区。
西扩延伸区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通过产业聚集能力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提升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三大工程,打造“一核心、双走廊、三基地”布局,吸引多元化产业投资,深化本地化制造,助力埃及实现“2030愿景”。
埃及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管理局副主席马哈福兹曾表示,泰达合作区是“苏伊士运河经济区现存最好的工业发展园区”,其高效运营和优质服务赢得高度认可。
此次西扩项目的启动,不仅巩固了泰达合作区作为中埃经贸合作典范的地位,也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埃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能。
泰达合作区西扩延伸区项目的签约,不仅是中埃两国经贸合作深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愿景”对接的生动实践。
未来,泰达合作区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在能源、制药、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投资,助力埃及工业本地化进程,为中埃友好合作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