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国企业在阿尔及利亚加速本地化布局,却日益卷入当地管理顽疾。
从搁置的深水港项目到华为承建国家级数据中心,中阿经济纽带加深同时,中国如何平衡“不干涉”原则与海外利益保护?一场关于治理模式与商业风险的博弈正在北非上演。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阿尔及利亚生意经”系列第48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1. 导语
2024年4月,华为与阿尔及利亚国家数字化高级委员会签署协议,将承建该国首个国家级数据中心。这一表面上的技术合作项目,正悄然将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国家治理体系更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阶段,中国企业在阿尔及利亚不再满足于“走出去”,而是开始“走进去”——本地化经营已成为趋势。
然而,这一战略转变也让中资企业日益暴露于阿尔及利亚长期存在的腐败、官僚低效与政治干预之中,迫使北京在“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与保护海外商业利益之间寻找微妙平衡。
2. 从“战略伙伴”到“治理难题”:中阿关系的新挑战
中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双边关系曾长期建立在反殖民斗争的历史纽带和能源合作的经济基础之上。
自2014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阿尔及利亚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尤其在能源进口与基建投资领域扮演关键角色。
然而,2019年爆发的“希拉克”(Hirak)大规模民众抗议运动,不仅颠覆了阿尔及利亚政局,也使中阿经济合作一度陷入停滞。
在“希拉克”运动中,长期执政的“权力集团”(Le Pouvoir)——以军方与政治精英为核心的统治网络——面临空前挑战。尽管运动最终未能推翻政权,却迫使政府暂停包括中资参与的“哈姆达尼亚深水港”等多个大型项目。
这座曾被中方誉为“地中海第二大港口”的项目,原计划由中国国企主导开发,却因地方腐败、管理混乱与政治干预而步履维艰。2024年6月,阿尔及利亚政府正式宣布放弃该港原中资方案,转而向法国航运巨头达飞轮船(CMA CGM)寻求注资与合作。
这一转折不仅折射出中阿经济合作中的现实阻力,也标志着北京在非洲推进“一带一路”时面临的治理风险正从幕后走向台前。
3. 本地化战略: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近年来,中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投资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变。过去依赖“中国工人+中国管理”的传统打法,正逐步让位于更强调本地融合的“本地化”(属地化)策略。
这一趋势不仅是应对全球供应链重构、海外用工成本上升的务实选择,也是回应国际社会对“债务陷阱”“新殖民主义”批评的策略调整。
据中国商务部历年《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显示,从2018年到2024年,鼓励中资企业在阿尔及利亚设立本地分支机构、雇佣本土员工、融入当地社区的表述愈加明确。
以中国建筑集团为例,早在2018年指南中便被列为本地化用工典范;而到了2021年,这种做法已成为中企在阿经营的普遍策略。
然而,本地化并非坦途。阿尔及利亚复杂的官僚体系、不透明的政策环境与根深蒂固的腐败问题,令许多中资企业头疼不已。
2023年商务部投资指南直言不讳地指出,“政策不透明”“行政效率低下”“腐败现象普遍”是制约中资项目落地的三大障碍。一些中国咨询机构报告也揭示,当地政治体制僵化、改革意愿薄弱,正在成为中阿经济合作向深水区迈进的主要阻力。
4. 数字领域的“深度绑定”:华为与治理风险的新前线
本地化战略带来的最显著变化之一,是中国企业开始参与阿尔及利亚国家治理的关键领域,尤其是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
2024年4月,华为与阿尔及利亚国家数字化高级委员会达成协议,将承建该国首个国家级数据中心,这一项目将成为连接各政府部门、支撑统一政务云平台的核心枢纽。
尽管华为方面强调这是“技术合作”,但该项目实际上赋予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治理介入能力。
通过为阿尔及利亚政府构建数字治理体系,华为不仅提供技术设备,更深度参与政府数据管理、行政流程数字化与公共服务效能提升。这种“技术赋能”背后,是中国对阿尔及利亚公共治理体系影响力的悄然扩张。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协议签署一个月后,阿尔及利亚数字化委员会主席梅里亚姆·本·穆卢德专程访华,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这种高层互动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合作已超越单纯商业范畴,成为中阿关系中具有战略意涵的组成部分。
对于北京而言,这种“技术+治理”的本地化模式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有助于中国在全球数字治理规则制定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强化“全球南方”国家对中方技术与标准的依赖;另一方面,随着中资企业深度参与对象国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阿尔及利亚内部治理的缺陷与不透明,将直接转化为中企的商业风险与声誉危机。
5. “不干涉”原则的再审视:当“内部事务”成为中国的难题
长期以来,中国在外交上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这一立场在处理与阿尔及利亚等政治体制较为封闭的国家关系时,曾发挥重要作用。
即便在阿尔及利亚政局动荡的“希拉克”运动期间,中国仍选择与现任政府站在一起,反对西方势力插手内政,从而保住了双边关系的基本盘。
然而,随着中企本地化程度加深,这种“超然”立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腐败横行、政策朝令夕改、行政效率低下——这些曾被北京视为“对象国内部事务”的问题,如今却直接决定着中资项目的成败与企业的盈亏。
中国商务部与智库报告已多次提及,阿尔及利亚的“制度性风险”已成为中企在阿运营的“最大不确定性来源”。
这种现实困境迫使中方重新思考其海外利益保护策略。尽管北京仍不会公开将经济援助与政治改革挂钩,但越来越多迹象显示,中国政府与企业在推动“一带一路”项目时,对合作方的治理能力与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些中资企业私下呼吁政府提供更有力的外交支持,甚至希望通过多边机制推动合作国家的制度优化。
6. 未来展望:治理风险倒逼“一带一路”转型
阿尔及利亚并非个例。从东南亚到非洲,从中亚到拉美,随着“一带一路”项目向纵深发展,中资企业面临的地方治理挑战正愈发凸显。本地化战略在提升中企适应力与竞争力的同时,也使其日益成为当地政治经济生态的一部分,无法再置身事外。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未来,不仅关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贸易投资增长,更涉及如何在不违背“不干涉”原则的前提下,有效应对海外合作中的治理风险。这既是一场外交考验,也是一次对全球治理理念与实践的深度探索。
在阿尔及利亚,这场博弈已经展开。从深水港的搁置到数据中心的崛起,从传统能源合作到数字治理介入,中阿关系的每一次调整,都在为“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书写注脚。
而对于那些立志深耕中东与北非市场的中国企业来说,理解并应对这些隐藏在合作背后的治理挑战,将是决定其能否成功“走进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