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夺得伊拉克关键油管项目 西方能源布局承压
中企夺得伊拉克关键油管项目 西方能源布局承压

中企夺得伊拉克关键油管项目 西方能源布局承压

伊拉克海水供应工程(CSSP)被视为释放其巨量石油产能的关键。中石油旗下中油工程近期获得25亿美元合同,再度引发外界猜测:

中国是否正谋划在合适时机重夺这一项目主导权?

面对西方巨头与中国企业的角力,伊拉克油气资源的未来归属成为中东地缘经济博弈的新焦点。

本文是阿中产业研究院“伊拉克生意经”系列第85篇,深度介绍中阿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领域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产业趋势、市场需求、竞争格局和潜在交易机会。

伊拉克的公共海水供应工程(Common Seawater Supply Project,简称CSSP)被认为是改变该国石油产量格局的“超级钥匙”。

这一项目的核心在于从波斯湾取水,经处理后输送至油田,用于维持地层压力并延长油井寿命。

如果能全面落实,伊拉克理论上有望从目前约480万桶/日的产量,提升至900万甚至1300万桶/日的水平,从而跻身世界最大原油生产国。

正因如此,这一工程长期以来成为东西方石油巨头角力的焦点。

最初,美国的埃克森美孚掌握主导权,中石油作为合作方居于次席。然而,因腐败与合规风险等问题,埃克森选择退出,中国企业虽一度接手,但进展缓慢。随后,法国道达尔能源在2021年获批以总额270亿美元的“四合一”协议接盘,重启CSSP。

然而,局势在近日再生变数。中石油旗下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CPECC)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中国石油管道局(CPPE)获得伊拉克巴士拉石油公司授予的一份总额25.24亿美元的合同,内容涉及巴士拉省海水输送管道项目(BSPP)。

该工程属于CSSP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海水输送管道与地面管网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CPECC正是被道达尔挤出CSSP的中石油子公司。此举令外界猜测:中国是否意在通过分步渗透,重新掌控CSSP大局。

伊拉克之所以成为中西方博弈的“终极奖品”,不仅因其能源储量庞大。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该国探明石油储量为1450亿桶,占中东总量近18%,居全球第五。

但业内普遍认为真实储量远超此数。早在2010年,伊拉克石油部就曾估计未探明储量高达2150亿桶,而国际能源署(IEA)更将“可最终开采储量”推算至2460亿桶。

这些储量的开采成本低至每桶1-2美元,与沙特、伊朗并列全球最低。

地缘位置则是另一大优势。伊拉克连接叙利亚、土耳其,横跨东西方能源与贸易通道,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枢纽。

2019年,中伊签署“石油换重建”协议,2021年又扩大为“中伊框架协议”,允许中国企业以投资基建换取石油资源,并可在项目区部署安保力量。

与此同时,伊拉克170亿美元的战略发展走廊(SDR)计划,正在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对接,未来或通过巴士拉大港与土耳其边境连通欧洲市场。

对伊拉克而言,CSSP是实现石油战略的唯一可行路径。但项目推进过程中,西方企业频频受制于当地的腐败文化与政治博弈。

埃克森美孚曾因拒绝接受国有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干预而退出,道达尔也在2022年因类似问题一度停摆。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往往更能适应当地商业文化,并通过“边缘渗透”策略逐步积累话语权:先以钻井、维护、零部件供应等合同进入,再通过项目堆叠将西方主导者挤出。

目前,中国公司已直接管理伊拉克三分之一的探明储量和三分之二的原油产量,相当于掌控约240亿桶储量、日产300万桶的规模。

西方担忧的是,若道达尔在CSSP推进受阻,中国或将再次趁机取而代之。正如在西古尔纳1号油田,中石油与中油工程就曾通过类似手法将埃克森边缘化。

中西方在伊拉克的竞争,折射出全球能源版图的重组。

对中国而言,伊拉克不仅是低成本石油的稳定供应源,更是“一带一路”与中东地缘布局的战略节点。

对西方而言,则是中东能源霸权与企业利益的防线。随着中石油“重返”CSSP局部工程,这场博弈或正进入新阶段。

发表回复